一代完人于斌樞機,發行人:金克明,野聲文化事業公司籌備處《Black Water Museum Collections | 黑水博物館館藏》
發行人:金克明
編輯顧問:華仲廖、黃大受、章斗航、蕭師毅
主編:李霜青、麥苦
印行者:野聲文化事業公司籌備處
總統用箋
我甚喜悅勸人讀習聖經,因為聖經就是聖靈的聲音,發揚上帝的公義,和祂的慈愛,世人救主的耶穌基督,捨身流血、拯救一切信祂的人,祂的公義使邦國高舉,基督是一切自由的磐石,祂的愛能遮掩一切過錯,凡信耶穌的必得永生。
蔣中正
「九一八」事變
1.事變前共匪到處流竄,幷於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廿年又逢長江空前水災,使我國陷於洪水猛獸中,無力外啟,日本乃悍然發動事變 佔據東北。
2. 事變後我提國聯控訴,日本非但不接受國聯二次撤兵的命令,且吞噬整個東北四省。
3廿一年日本又藉口發動「一二八」淞滬事變,並企圖擴大侵略範圍。此後日本動員兵力十萬,歷時卅四天,始在不損失領土主權原則下協議停戰。
八年抗日望戰
1.民國十六年七月七日,日軍在蘆溝橋演習,藉口失踪一名日兵,燃起侵略烽火,旋陷平、津,繼南下擴大侵略,全面抗戰因而展開。
2. 八月十三日上海戰起,日軍動員大批陸、海、空軍,經七次增援~歷時三月,滬戰始告結束。
3.十月卅一日遷都重慶,南京於日軍大屠殺後的十二月中陷落。
4.廿七年春,日軍沿津浦路南北夾攻,我軍於台兒莊擊潰日本精兵二師團,造成空前大捷。
5.廿七年六月,日軍分三路包圍武漢,途經我軍逐次迎擊,年底因廣州陷落始自動放棄。
6.我軍退出武漢後,改用「全面」戰略,從此戰局陷於長期膠着。
7.卅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掀起太平洋戰爭,翌日我始正式宣戰(日、德、義)。
8.爲協合盟軍作戰,我軍先後赢得長沙、鄂西、常德、緬甸等大捷,使陷入我大陸泥淖的數百萬日軍不能抽調。
9. 卅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向我國及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八年抗戰從此結束。
10.日本投降後,我以「不念舊惡、以德報怨」的精神,遣返二百餘萬日俘、日僑,開中外寬待敵俘之歷史先例。
民國三十五年五月五日于斌主陪同外賓出席 蔣主席五五還都茶會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七日(1946)于總主教在南京歡迎田耕莘樞機主教抵達南京時,被友吻權戒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七日(1946)于總主敎歡迎田耕莘樞機主教抵達南京時留影。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八日(1946)于斌總主教陪同田耕莘樞機主教在首都謁陵。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八日(1946)莫德惠、田耕莘、于斌於謁時留影。
反共宣傳之重點或有效方式
無形勝有形 (不必打草驚蛇 | 賣藥不沽名)
間接勝直接 (聯合各國反共個人與機構 | 反共十字軍)
積極勝消極 (防共滅共,爲人類請命)
利他勝利己 (共匪乃天下之公敵)
求眞理,正義,自由之勝利 求人性之光輝,天主之光榮
進剿赤匪
1.廿二年四月(1933)訂定剿匪計劃:三分軍事,七分政治;西南堵截,東北進攻。以步步爲營之戰略,擬聚殲匪於贛南。
2. 九月進剿開始,首克黎川,繼於近郊擊潰匪主力。
3.廿三年初(1934),閩變平定後,即發動大規模圍剿,十一月克復匪巢瑞金,殘匪突圍遠竄。
4.突圍殘匪西竄面擾川、黔,經沿途各省迎及薛岳全力追擊後,次年秋竄據松潘高原,又因義民協助進剿,乃竄隴東而入陝北,時已僅剩殘餘二三千人。
5.廿五年(1936)殘匪發動「西安事變」,廿六年乃僞裝歸附中央,發表共赴國難宜言,紅軍亦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
俄匪劫持地區的攻勢接收
1.共匪的成長
(1) 共匪藉抗日之名,盡力擴充軍隊,擴張地盤,卅年(1941)更公開叛變,幫助日軍,襲擊國軍。
(2)日本投降時,匪軍已由三萬殘餘,擴充至卅萬人,卅六年底更擴充至一百十七萬之眾,
(3)共匪地盤亦由陕北擴張至整個華北、浙、贛及由俄寇手中接收的東北。
2. 戰後受降經過情形良好,惟東北爲俄寇把持讓渡匪軍,華北爲匪軍阻礙和佔領,不得不實行攻勢接收。
3. 東北的接收係依戰鬥路線前進:由秦皇島登陸,經多次戰鬥才到達長春、吉林,收復松花江以南地區。
和談調處
1.國軍攻勢接收的七次重要戰役,除漳河之役外均大獲全勝;惟爲美國誤信共匪宣傳而冲淡。
2.卅四年(1945)底美特使馬歇爾來華,要求成立三人小組進行和談,企圖和平解决國共問題,政府乃先後三次下達停戰令,因而又消失了國軍戰鬥意志,種下勘亂失敗的惡果。共匪却在俄寇積極扶植下到處蔓延,盡量擴充軍隊和地盤。
3. 卅七年調處失敗,美援斷絕,法幣貶值,經濟與軍事不能配合,戡亂作戰逐漸趨下坡。
大陸的陷落
1. 卅七年初(1948),共匪寬陷陽,井不斷南犯,年底東北陷落。
2. 卅八年初(1949),平、津陷落,延安放棄,徐州會戰失利,太原守軍成仁,華北盡失。
3. 卅八年一月 蔣總統引退,和談因而開始。
4. 卅八年四月和談失敗,共分三路渡江,南京撤守,政府遷廣州;五月上海亦告失守。
5. 同年十月共匪傾全力南犯廣州,政府再遷重慶,守軍轉移海南島。
6. 十一月共匪三路進犯重慶,守軍轉進成都,終以外援不繼,撤離成都,從此大陸關入鐵幕。
民國三十七年六月(1948)于斌總主在南京歡迎美紐約主教史培爾曼。
民國三十七年元月(1948)在南京陪同史培爾曼主教參觀中國歷史文物。
于樞機主教訪問西班牙與西國元首佛朗哥晤談。
民國四十九年一月十五日(1960),總統 蔣公、于樞機主教在機場歡迎越南總統吳廷琰訪華時攝 。
訪美時與美國總統尼克森晤談。
在國民大會中與陳誠副總統及張道籓合影
民國四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1954)賴桂齊大使代表西班牙政府赠勛于斌總主教
陳副總統、葉公超部長、賀于總主敎榮獲西班牙政府贈勛。
西班牙授于樞機大十字最高勳章答謝他為恢復中西邦交之努力 。
民國四十八年二月二十四日(1959)歡迎教廷傳信部長雅靜安行酒會
介紹教廷大使與兪鴻鈞院長晤談
民國四十八年三月三日(1959)教傳信部長雅靜安樞機主持拯救大陸同胞彌撒。
民國四十八年十一月(1959)于總主教晉謁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左為傳信部長雅靜安
民國四十九年四月四日(1960)于斌總主教為大陸同胞彌撒祈禱。
民國五十八年四月十一日(1969)民間十一團體賀于 斌總主敎六九誕辰及榮升樞機主教。
民國五十八年四月二十八日(1969)于斌赴羅馬接受教宗榮升新樞機主敎加冠 。
晉升樞機主敎時,教宗保祿六世親為于斌加冠。
榮獲教宗保祿六世頒授樞機主教證書 。
嚴副總統赴機場歡迎新任于斌樞機主教返國。
專車迎接新任于 斌樞機主教榮歸。
于斌樞機輓 蔣公中正逝世聯
堅基督信仰,廣福音澤被全民,雙手挽狂瀾,百代英名垂宇宙;
興中華文化,行至善功高寰宇,萬衆承遺訓,一心矢志復山河。
我爲什摩提倡敬天祭祖 于斌
去年的農曆春節,在「師大附中」的大禮堂內,有一千多人參加祭祖典禮,把師大附中的大禮堂,擠得滿滿的。使我十分感動。因爲前來參加祭祖典禮的人,有自板橋、三重、新莊等地趕來,情形非常熱烈。
正由於去年情形的熱烈,今年決定把祭天和祭祖大典合併舉行,地點也選擇了民生西路二四五號天主教總堂,因爲那裡的禮堂較大,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參加。時間仍然定在舊曆年的初一,也就是國曆二月十五日。
有許多朋友,常常問我:爲什麼提倡敬天和祭祖?我的答覆很簡單,祭天和祭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世風日益敗壞的今日,提倡祭天,追念祖先,可以「敦教化、厚風俗」,這也正是從事宗教活動的人,所追求的理情之一。
回溯中國自立國以來,歷代帝王,都祭過天,民國肇建, 國父中山先生,是基督徒,他每個禮拜天都到教堂作禮拜, 也就是每週都祭天一次。
今 總統蔣先生亦復如此。至於我自己,每天都獻彌撒,也就是每天都在祭天。
毫無疑問的,民國六十一年,是國家處境,較爲困難的一年,但比起民國三十八年大陸剛剛撤守,英國承認毛共當時的情形,要好得多。因爲那時,我們尚未站穩脚步,國力也沒有今天深厚。因此我們深信,在自助、天助之下,今年也應該是 「否極泰來」的一年。這也是我們在農曆年的初一爲國家祈禱而祭天的理由之一。
談到祭祖,我們的民間從來就沒有中斷過,過去在大陸時,每一個家庭,都設有祖先牌位,逢年過節,必有祭典,那就 是我國大教育家孔子所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道理。但近年以來,由於迭經動亂,社會遭變,古道漸失,祀典也逐漸發弛,尤其是在故土未復,河山蒙垢,列祖列宗,寢墓成墟,祭掃無人的現狀下,我們在臺遙祭,就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我始終相信,我國的傳統文化,「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博大精深,所以古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因爲能孝順 父母,尊敬祖先的人,必然能忠於國家。
也惟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種精神,才是抗拒共匪極權的最有力武器,因爲「仁愛」必然能戰勝「仇恨」,「祥和 」必然能克服「暴戾」,共匪要「破四舊立四新」,要摧毁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我們就是要保存中國的傳統文化。
我們目前,算不上政治大國,也不算是經濟大國,但我們却有資格被稱爲「文化大國」。因爲五千年來的中國文化,都 保存於我們的手中。而且將來還要繼續的保存下去。「敬天法祖」,是中國文化,「無法無天」,是反中國文化,這也就是 我們何以要反共和保衛自由的道理。
敬天」也就是對神的「崇拜」,「祭祖」也就是對祖先的「追念」。在國家多難的時候,我們歡迎更多的人,包括教 內和教外的人和我們一道推動這一工作。讓我們虔誠的祈禱:「願上帝佑我國家」。
天主教樞機主敎于斌,于八月十六日在梵蒂岡逝世,他的靈柩于二十六日晚上運回台北,圖是于 斌樞機遺容。
于斌樞機主教治喪委員會名單
主任委員 嚴家淦
副主任委員
郭若石 谷正綱 薛岳
陳立夫 王雲五 郭澄
張寶樹 谷鳳翔 羅 光
雷法章 王鐵漢 王愈榮
郭 驥
總幹事 趙桂森
副總幹事 龔士榮 金恩甫
八月七日于斌樞機主教搭機飛往梵蒂岡參加教宗保祿六世喪禮時,在新莊輔仁大學留下他平時最喜愛的書房和與他相處八年的「小乖」。
八歲白色的北京狗「小乖」,自八月十六日 于樞機辭世消息傳到台北以後,牠終日躲在書房裡悲鳴,尤其在輔大擧行于樞機安厝彌撒時, 「小乖」蹲在門口,叫聲更加悲痛。
于樞機的靈柩, 安厝在輔大校園時,四周擺滿了素色花圈,小乖頸上紮著黑紗,俯首在于樞機墓前,其眷戀故主之情,令人感嘆不已。
古今中外許多偉大的人物,多生長在寒素之家。于斌樞機的祖籍是山東昌邑縣的于家莊。于氏生來體貌魁梧,自然也代表著山東大漢。
于氏遠祖爲周代的後裔,周武王第三子封於邘,子孫以國爲氏,後去邑爲于。
周代的文王、武王,是中國無人不知的好帝王,于氏以斌爲名,卽含有遠紹文王、武王之意。
山東古稱魯國,乃周公旦之封地。向來是「禮義之邦」,且爲孔子的誕生地。而東北人,上溯幾輩子,十之七八都是由山東遷往的。東北人的樸質,多是由山東傳承來的。于斌樞機兼有山東人和東北人的天賦,所以他講信用、重義氣 、苦幹、苦修。他就以此爲國家、爲民族、爲天主教、爲世界人類而奮鬥。他之所以能聞名世界,受到人們普遍的重視,不是偶然的,而是「其來有自」,鄉邦所陶冶,山川所鍾毓。
在他的曾祖父文成公時代,遷到東北黑龍江省的蘭西縣。民前十年(西元一九〇一,卽光緒廿七年)于斌樞機出生於四月十三日—正是八國聯軍進北京,訂立辛丑條約的那一年。
于氏的家庭是個農家,在中國自古重農的社會裏,農家是普遍的受到尊敬。他的祖父業醫,「儒老則隱於醫」,因爲中國的醫書深奧,像「黃帝內經」、「 黃帝素問 」、「神農本草」、「扁鵲內經」和「張機傷寒論」等,不是有很好 的儒學底子是看不懂的。因此于氏的家庭雖是農家,卻是「書香門第」。
他的父親水源公經營農業,平時勤儉持家,忠厚誠實。他的母親蕭氏慈慧賢淑,和睦妯娌,有賢名。除他之外,還 生一女,早夭。他的幼年是不幸的:六歲那年,于樞機的父親被土匪綁走了,慘遭酷刑,後來雖然傾家蕩產的贖回來, 仍然去世了。第二年,母親跟著故去。喪失雙親的悲痛,對一個六、七歲的幼童,打擊是太大了。他是仰賴祖父母照顧 大的。小時候因爲家境貧寒,會給人家放豬。他對這一段艱苦的日子,到了晚年,也常津津樂道。不過,這一段日子,對一位偉大的人物而言,卻常常是有莫大裨益的。 他常常向他的愛姪山兒、蘭兒,姪婿恍兒、姪媳娜兒同一些弟弟、妹妹、小甥女們……親口講過自己幼年的苦況,以激勵他們向上、奮發的意志。
清宣統元年(西元一九〇九年),他八歲時進入蘭西縣的小學肄業。宣統二年,九歲時曾進過小學,後來還是回私塾接受傳統的中國教育,轉到同縣蘭家棚私塾就讀。兩年的時間裏,受益甚多。
他雖幼年命運舛蹇,六歲喪父,七歲喪母,但孤苦伶仃,不足湮沒其如沉璞的美材。憑他聰穎天資,勤勉奮發的精神,念了兩年私塾,熟讀四書五經,兼習重要史籍,聽古訓,學古禮,吸收了中國固有文化的基本精神,遂使他終生受用不盡。
鄉村的勞力缺乏,他從小就在家中幫忙。因爲他自小身材就高大,家人都說他「放豬」一定威風,所以,派給他趕豬去吃草的工作。東北地方叫管豬的小孩爲「豬倌」,這是于氏一生中所做過的唯一的官。
他常向他的姪兒、外甥們說:「家中自父親被土匪綁架,東挪西移的拿出了一大筆贖金,而家道中落。二十六歲的 父親於被贖回後第二年舊傷復發而死,而年輕的母親又追隨父親於地下。那時候,三叔比我大六歲,小叔只比我大三歲, 一門孤幼,只靠那做鄉村醫生的祖父,維持一家的生活。我從小就長得很高,爲了補助家用,就在私塾放學後,幫著家中養豬。你們知道嗎?我那時手裏拿了一根長長的竹竿鬨著豬,嘴裏還囉囉·····…囉囉……的喊著。」他的姪兒們還小時,常學著大伯父的聲調:「囉囉……囉囉……」的喊叫著。年紀稍長,才體味出自幼卽又工又讀的大伯父,是何等的堅苦卓絕!
民國元年(西元一九一二年)十一歲,遷居到海倫的海北鎮——老黑龍江省的一個天主教重要村莊。這對他的一生 ,有著很大的關連。他轉入海北鎮的邢氏學塾繼續念書;因爲他天資聰慧,塾師邢漢卿對他非常的器重,稱他是將來的 「人中之龍」。他一生事業的發皇,也證明了邢先生的「慧眼識英雄」,從小看大,眞了不起。
在求學的初期,他也曾半工半讀,到一家雜貨店打雜。曾做過豬官(放豬)、羊官(放羊),也做過零工。賺了錢 ,貼補家用,並孝敬祖母。可見他的家庭,始終是不充裕的。
于斌最愛讀書,小時候沒有錢買,只有到書店去看。看到打烊時,他暗中記下看到第幾頁,第二天再接著看。有好幾本書,就是這樣站著看完的。
于斌的祖母,在于家定居於海北鎮後不久,就信奉了天主教。民國二年,于氏十二歲時,由法籍陸恒厘神父 (Rev. Roubin) 保送入海倫縣的高等小學讀書,第二年受洗,主持此一洗禮的就是陸神父。洗名(聖名)保祿,是一個偉大的宗教徒聖保祿的同名。以後于氏一生在天主教內的崇高地位和他的修身潔行,創立了劃時代的豐功偉績,正可以和聖 保祿前後媲美。今天想來,如果不是受到陸神父的賞識,得以獻身天主教,那麼,他的一生,或者要失掉了他的輝煌,或者要在平凡中度過,埋沒了他的超人智慧,失掉了服務人群的機會。當然,「自古英雄生於草莽」, 任何人都有他不平凡的機遇,但在公算上,總是不大。
十三歲受洗禮,十四歲時,日本又提出了二十一條要求,步步進逼。剛念初中時,他曾給自己取了一個號:「冠五 」,也就是五大洲之冠。後來見日寇侵華,燒殺擄掠,無惡不作,國人受盡日本人的欺侮,他十分氣憤,給自己另取了 一個號:「希岳」,意思是希望效法岳飛的精神,拯救國家民族。希望做第二個岳飛,精忠報國。
陸神父很快的發現了這位新受洗的小教友不僅成績優秀,而且有非常的聰明才智,不同凡響,決心培植他。希望能做他主持的「聖若瑟村校」教師。他資送于斌進入齊齊哈爾的老黑龍江省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念書。爲了出路,于斌去讀師範學校。家中環境不好,四嬸給他縫了一件寬大的藍布罩衫,他穿了去考試。放榜那天,人人都笑他的衣服不合身, 以爲他是那家公子的書僮。沒料到,他竟是榜上第一名。在入學考試的一千多位考生中,他既名列第一,使陸神父爲之狂喜,證明了他的識拔果然不錯。這一年于斌十五歲(民國五年,西元一九一六年),他生來聰慧過人,獲敎會獎學金 ,於齊齊哈爾嫩江省立第一師範讀書,成績總是第一。第一師範的校長劉伯徽,看到于斌在校的考試,每試必冠全級, 知道他不是池中物,大爲賞識。
十八歲那一年,適値民國八年(西元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的「五四運動」。這一個如火如荼的運動,很快的波動到古老的黑龍江省,黑龍江各學校也紛紛響應。于斌正是青年有表現力量的年齡,他被推舉爲各校學生代表團團長,並被推爲全省總代表,領導此一運動。他曾在街頭發表多次動人的演說,風靡了齊齊哈爾全市。他的演說極富於誘惑力, 他一生的演講,總是幽默、輕鬆、有深度、有說服力,這正是一個開端。他率隊遊行,是風頭人物,這一來,使劉校長大爲困惑;因爲當時的黑龍江督軍(主管全省軍政,相當於明清的總督)鮑貴卿,想要壓制學生,不要起風潮 劉校長急得跺脚說:
「天不怕,地不怕,只怕于斌講話。」
但是這位青年愛國者,卻不是鬧學潮,他第一次向五千多名學生發表演講時,就說過:
「我們的行動是愛國,不是鼓動風潮,擾亂社會;所以我們愛國不忘求學。」
他在齊齊哈爾的望江樓下廣場,擔任團長誓師出發到各地遊行。當時齊齊哈爾日本商店很多,爲恐遊行示威,發生衝突,造成流血事件,同時請了訓導人員隨行。
雖然于斌有如此明確的表示,怕事的鮑貴卿,卻要逮捕他,對於「五四運動」加以壓制。於是,他不得已被迫輟學。這次響應北平的學生運動,便已顯露出他領導的才華。
省城認爲于斌是禍首,並考慮予以逮捕。由於于斌全家均受洗爲天主教徒,回家後乃與神父商量,表示了進修道院 做修道士的意願。
返回海北,暫避其鋒。他就到海北鎮最大的綢緞莊公和盛當跑外(也就是今天的外勤工作)。老闆丁老茂看到他在第一師範的學業成績,及在五四運動中的表現,覺得他在舖子裏當跑外,大才小用,就誤前途,實在可惜,就慫恿陸神父繼續栽培;陸神父也同意這個意見。
就在此時,于斌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在思想上也有了新的轉變,他想終生獻身天主。他的聖召意願在十九歲(民國九年,西元一九二〇年)那一年,先向陸神父的助手———張方濟神父(Rev. Franci Chang )表示;但卻想不到首先遭遇到陸神父的反對,因爲恐怕不會得到于家的同意。至於遭到于家的反對,自在意中。因爲于斌是于家大房(長支)唯一的男兒,在古老的中國家庭中,如何能叫大房沒有後嗣呢?于斌的這種想法,果然在家中引起軒然大波。原因是 他是獨子,父母早亡,他若不能結婚,豈不絕後?尤其他的老祖父反對得最爲激烈;但是由於他的老祖母曾經受洗入教 ,卻意外的贊成他的志願;於是終於獲得了于家和陸神父的同意。這眞是一場奮戰,百般周折,才在祖母的支持下,進入吉林省神羅修道院。他一生的偉大命運也決定了。
陸神父送他到吉林市的一所小修道院——吉林神羅學院,又名拉丁專修館,爲當地教會培育教士的初級教育機構。 以拉丁文和靈修爲主,他先學拉丁文。當時的小修道院是由藍祿業主敎(Bishop Lavuoiliere)所主辦的,他非常賞識于斌的才能。藍主教的後繼者是高德惠主教(Gaspais, Auguste-Ernest-Pierre ),他對于斌更爲愛護。一年半以後,于斌已將圖書室內所有的拉丁文的書讀完了。神父說:「這裏容不下于修士了。」便送他到上海的震旦大學選讀法文。
于斌年齡漸長,自從毅然以身獻主,便決定以「出世修身敬神」,方能「入世積功救人」的原則,於是改號野聲, 因爲聖若翰會先耶穌外出佈道,聖經除之爲曠野之聲。他很喜歡這段故事,因以爲號。洗名保祿。英文全名是 PAUL CARDINAL YU PIN 。 他在偶然的機會裏頓悟聖道,卽有憂國憂民的懷抱,立志終生獻身於宗教,決心效法施洗若翰,作曠野中的巨響,喚醒世人,接受福音;深信國家、人類的得救,必先從心靈的得救開始。
CARDINAL YU PIN 。他在偶然的機會裏頓悟聖道,卽有憂國憂民的懷抱,立志終生獻身於宗教,決心效法施洗 若翰,作曠野中的巨響,喚醒世人,接受福音;深信國家、人類的得救,必先從心靈的得救開始。
他被送到上海震大,想不到又在震大以半年的時間,修畢了常人要修兩三年的法文課程。這是因爲他的記憶力强, 一年卽畢業,全校驚奇。民國十年(西元一九二一年)時年二十,一年畢業後,又回到吉林小修道院——神羅學院,研究哲學和神學。因爲他的學習成績超人,加上儀表出衆,當時,人們把他列入中國十大美男子之中。「美男子洋和尚于斌」,已名聞遐邇。一位富家小姐誓願以身相許,希望他還俗結婚,遭到他的婉拒勸慰,並說明了他獻身宗教的抱負。
高主教破格的在民國十三年(西元一九二四年)的秋天,直接保送他到羅馬傳信大學,專攻哲學。這是在中國所有敎區內,絕無僅有的事。傳信大學創辦已三百多年,設立的宗旨,在於造就世界有志於傳揚信仰的教士。中國人能入學的不多。這一年于斌二十三歲,這是他一生偉大前程的開始。當時在傳大有三十多個國家派來的留學生,于修士的成績,仍然表現爲最優。
翌年(民國十四年,西元一九二五年)二十四歲,在傳信大學裏,于修士被推爲中國同學會的副會長。同時又通過 了聖多瑪斯學院(Academy of ST. Tomas)的哲學博士學位。因爲他在國内前後已修了哲學兩年,所以只在聖多瑪斯學院補修哲學半年。可見他的勤奮和優異。
因在羅馬傳信大學內,三十餘國的學生,以他的表現最優,爾後被保送赴羅馬傳信大學專研經院哲學,先後榮獲傳信大學神學博士,及義大利伯魯日大學政治科學博士學位。
民國十四年,他正在羅馬修道,他雖然是一青年修士,但由於他的智慧超群,學識豐富,尤其待人接物表現誠實寬 厚,深受敎廷中諸神長之器重。那時卽有人言道:這位青年修士將來必爲教會放一異彩。後入羅馬傳信大學,專攻哲學 神學,刻苦力學,榮獲神哲博士學位。他精通拉丁、英、法、德、義、西、葡等國語文。
民國十五年,當選中華同學會會長,並獲得聖多瑪斯學院哲學博士。
民國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他在羅馬祝聖晉升爲司鐸,年僅二十七歲,成爲天主教最年輕的神父之一。翌年,他獲得了傳大神學院的神學博士學位。有了兩個博士頭銜的于斌,當年只有二十八歲。並在亞保利納大學研究教律。
當時義大利的首腦墨索里尼曾打電報給蔣總司令中正說:「于斌是大天才,他的功課之優秀,打破了學校多年的紀錄。」
晉升司鐸後,爲他正式服務教廷的開始。
于斌認爲天主教教義與儒家思想最爲脗合的是—共同理想皆爲不止於獨善其身,而且要兼善天下,其所以獻身皈主 ,總所以神的力量,實現「天下大同 」的救世理想。
民國十八年(西元一九二九年)二十八歲,敎廷派他爲教廷訪問阿比西尼亞特使團的團員,並接受了阿比西尼亞國 王所頒贈的五星勳章。
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前,共匪到處流竄,並於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廿年又逢長江空前水災 ,使我國陷於洪水猛獸之中,無力外,日本乃悍然發動事變,佔據東北。事變後我提國聯控訴,日本非但不接受國聯 二次撤兵的命令,且吞噬整個東北四省。二十一年日本又藉口發動「一二八」淞滬事變,並企圖擴大侵略範圍。此後日 本動員兵力十萬,歷時卅四天,始在不損失領土、主權原則下協議停戰。于斌對於東北的淪陷,東北鄉人在日本暴力下 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感到悲憤異常,曾有許多日子睡不著覺。他心傷桑梓的淪亡,父老兄弟姊妹們受到日本鐵蹄的蹂躪;他立卽在羅馬組織「中義友善會」,以促進中、義兩國的友誼,並向政府表示「法西斯主義」的不足效法。他被推爲該會的副會長。他的國民外交,首先獲得成功。義王厄瑪努爾( Victor Emmanuel )特別頒贈勳章,以酬庸他促 進中、義邦交的功績。在此期間,他竭力宣揚日本侵略中國的事實,開始遭受到日閥的忌恨;但是他也由此而名滿國內 。
民國二十二年,他又獲得了義大利國立伯魯日(Perugia)大學的政治博士學位。這是他的第三個博士頭銜,也是 最後一個學位。他在不滿而立之年,連中三元的得了三個博士頭銜,還通十一國語文。至於他的榮譽博士學位,獲得的不少,甚至難於記憶。
他精通拉丁文、英文、法文、義大利文、德文,及一種鮮爲人知的「國際文」,對語文的知識與造詣,我國再也沒有人能抵過他。俄文和日文,這兩個國家他最討厭。
這一年,潘朝英初抵羅馬,初次認識于斌神父,卽經常與之保持書信往來,自此以後,經常受到于神父的諄諄教誨。西元一九三三年,于斌神父曾對潘朝英說:「據我的看法,十四、十五、十六世紀是地中海的世紀,到了工業革命之後,就變成了大西洋的世紀;而現在是二十世紀,我看二十世紀的中葉及末葉,是太平洋的世紀了。」
九一八事變後第二年——民國二十二年,于斌三十二歲。由於教廷駐華代表剛恒毅(Celso Costantini)的推介,他被當時的教宗庇護十一世(碧岳十一世)任命爲中國公敎進行會的全國總監督。教宗庇護十一世曾詔告他應上能與帝王元首晉接,下 能與販夫走卒交往。十一月五日,由羅馬返國,並兼任敎廷駐華代表公署秘書。他到處奔波,訓練中國教徒,加深他們瞭解局勢和抗日的意識。
于斌神父的傳教事業,是從回國就任中國公敎進行會總監督後開始的。
「我願意爲中國整個教會服務。」
這是他向教宗庇護十一世( Pius X I)(碧岳十一世)說出來的志願。在他離開羅馬時,在盛大的歡送會上,他曾表示「希望中 國籍神職人員返國時,多多合作,以光揚聖教」。
他對如何開展公進會,以擴大天主教的教勢,會先由華北著手。他成立華北公進暑期訓練班,聘請敎內聞人主講課 程。暑期班結束後,就根據「公教進行會組織大綱」,分爲男子、婦女、男靑、女靑、學術研究(後改光啓學會)等五 個部門活動。並發行「新北辰雜誌」。公進會就有聲有色的開始了它的工作。
他修道燃起的宗教熱忱,使他個人沒入大衆,只有大我,不見小我。他服務的對象,不分階級,不劃界線。在他青年時代,曾受當時宗座代表剛主教的影響,在建築、藝術各方面,都採用優美的中國傳統型態,來表現教會的精神。在 那個時候,雖然沒有用「建立地方教會」這個名詞,而實實在在的已經開始了建立地方教會的基本工作。
此外,他並兼任全國天主教學校視察主任,奔走各地,執行職務,曾在漢口某敎堂講道,蘇雪林從報紙上得知消息 ,特渡江去聽。
民國二十三年三十三歲,他兼任全國公敎學校視察主任時,到各處視察公敎學校,給他們解決困難,並協助他們立 案;後來全國一百多所的公教中學,差不多都聘他作董事長。同時他也受聘爲輔仁大學董事和倫理學教授。
他在北平開始工作的時候,卽領導公敎進行會、婦女會,創辦雜誌等等,願意使教會與社會各個層面接觸,使教會 的眞理—福音—如同酵母放進麫團一樣,起發酵作用。至於雜誌、書刊方面,在公進會總監督時期,曾發行「公教旬刊」等刊物。
民國廿四年(西元一九三五年),蔣復璁因爲要在南京建築國立中央圖書館,需要天主教會在南京國府路大會所有的一塊地,經過朋友的介紹,在北平與于神父認識,一見如故,從此訂交,成爲朋友。雖然因抗戰發生,中央圖書館 沒有建築新度,但是蔣復瑰因此而認識了天主,到民國四十一年領洗入教。
民國廿四年初秋,經張東亭醫師之介紹,金克明得識甫自國外歸來的中國公敎進行會總監督于斌於漢口,當時晤談 ,有太和醫院鄭香亭院長等人在座。
公進會的事業,在于神父的領導下,會勢的發展,一日千里。民國廿四年九月八日,在上海召開全國第一次公進代 表大會。到會的主教、司鐸、分會代表等,竟有一千人左右。這是天主教傳佈到中國後,第一次有如此規模的空前大會 。會中,于神父被推爲秘書長,受到國民政府的異常重視。公進會的發展,乃由華北而發展到華中和華南,天主教的聲勢,也越來越大。
抗戰開始的前一年—民國廿五年—七月七日,于斌升爲南京主教,時年卅五歲,爲中外主教中最爲年輕的一位。在 晉升主敎時,當時南京敎區會推擧三人,希敎廷由其中選一人爲主教,但教宗庇護十一世(碧岳十一世)未採納,而獨將于斌直接任命爲南京教區主教。這當然是由於于斌在羅馬教廷中的優異表現,教宗對他有深刻認識之故。九月二十日,在北平由蔡寧總主教祝聖爲主教。也開始了沒有休止的服務。
潘朝英於獲悉佳訊後,是第二個打電報去恭賀的。于主教收到賀電,立卽簡單的回了一封信:「來電收到了,時局 頗緊張,我可能到美一行,屆時另通知。祝主佑!于斌」。且會詢及潘氏將來能否擔任他的秘書等工作?
晉升主敎後,因爲他爲國宣勞,功績卓著,開始有機會和中國政要接觸 ,也開始他救國護敎的工作。其間並在南京 創辦「文藻月刊」 ,就任了中華公敎進行會總監督。
有些教友見他受命爲南京敎區的主敎,則以惋惜的口氣說:于氏當了主教,名位固顯尊崇,但從此他只能安坐在他主教公署裏,不能像從前那樣活動了。不過于主教原是個活動力最强的人,當了主教,仍有他活動方法。那時日本軍閥 侵略我國,日急一日,大戰隨時可以爆發,全國發起獻機運動;于主教策動全國教友,湊集款項,也獻了一架小型飛機 。公敎愛人而不殺人,這架飛機定名爲「救護機」。我們都知道飛機在各種武器中,價值之高,是個嚇人的數字,于氏捐獻這架飛機,所耗的精神、氣力,我們可以想像得之。以後大戰發生,這架飛機會在各戰場盡了許多救護傷患的義務。民國廿六年元月六日,陸費伯鴻在上海接受教廷授勛。
民國二十六年春間,蔣百里先生至南京的姪兒蔣復璁家。于主教應邀與蔣百里在蔣復璁家吃飯,談了兩個鐘頭‧他走後,蔣百里說他是外交奇才,萬分欽佩。由於兩人談話很投機,蔣百里也致函給蔣委員長推薦于主教。
先總統 蔣公和于主教第一次相見,是在南京的陵園官邸。那是民國二十六年(西元一九三七年),于主教只有三 十六歲。 蔣公中正是軍事委員會的委員長,看到這位年富力强的英俊主教,聽到他的溫雅談吐,及對國際情勢的深切 瞭解,立有了好的印象,信任他是一位熱愛祖國的宗教家,接著就委派他擔任友好國家的訪問工作。這沒有口才是不 行的。
七七事變發生後,他果然號召全國教友及同胞擁護抗戰,宣傳日寇暴行,並卽啟程赴美,臨行之前又給潘朝英一封 英文電報:「抗日戰事已開始,只有抗戰到底,我先謁聖父隨至美。斌」。
抗戰發生,蔣百里奉命出國赴歐,報經 蔣委員長核准,由薛光前與蔣復璁以秘書隨行。九月初,在長沙集合,蔣 百里想到于主教,最好約他赴歐協助;於是蔣復璁在餐館吃早點桌上擬了兩封電報:一上 蔣委員長,請卽召見天主教 ,派赴義大利協助;一致于主教,請在見委員長後卽時來義相見。十月中旬,蔣百里等到了羅馬。有一天,蔣百里很興 奮的說:「明天我們有十萬大軍可以到達羅馬。」薛光前莫知其所以,叩其詳,則曰:「于斌主教明天來到羅馬,我們 得其助力,豈非等於增加了十萬大軍的活動力量?」因爲他情形熟悉,教會中的來龍去脈,瞭如指掌。結果果然不差。 因他的介紹,得會見若干教會中的關鍵性重要人物,和羅馬俱樂部(義大利高層政客的核心組織)的重要幹部。這都是 出諸于主教之力。
義大利東方學會開會,歡迎蔣百里,遇見前教廷駐華代表剛恒毅樞機主教,他對蔣百里說:「于主教爲國家作政治 奔走,在敎會本來是不許可的。一則因爲他是東北人,他爲家鄉淪陷而奔走,我們是同情他的;再則天主教會是鼓勵人 愛國的,所以我們對他愛國的行動是許可的。」這是剛恒毅樞機主教對蔣百里要求請准許于主敎爲國奔走的答覆。從此 之後,于主教對國家的貢獻,助績斐然,彌見光昌。
我國對日抗戰爆發後,平津相繼淪陷敵手,所有愛國反日的報紙都停刊了,這時只有益世報因社址在天津義租界中 還繼續出刊,天天刊載戰事消息,發表愛國抗日擁護政府抗戰到底的言論。在敵人的佔領下,我國民還能看到這樣一份站在國家民族立場、愛國抗敵的報紙,眞有如行走在黑暗大地中,看見前面有指路明燈,精神確是太振奮了。當時世 報的聲譽更爲提高,更爲社會人士所需要。但因後來德、義、日結成軸心同盟,這一家愛國的報館—益世報,也就不能不停刊了。民國二十六年十月廿八日,于主敎在南京國民外交協會演講,見解卓越,轟動一時。
民國二十七年(西元一九三八年)政府聘于斌主教爲國民參政會的參政員,這是他和政治發生正式聯繫的開始,也 是他正式爲民服務的開始。對教廷、對中華民國政府,他已有了雙重身分,足以實現他的建教救國的理想。由這一年開 始,他的全國傳播計畫,逐漸實現。首先他在大後方的陪都重慶和昆明,復刊世報。
在歐洲事畢,民國二十七年蔣百里和薛光前一同回國,那時漢口卽將淪陷,薛光前先到陪都,于主教在重慶辦了許 多事業,薛光前供職交通部,所以在業務上交往較多,同時也交換有關國事及國際問題的看法。
對日抗戰爆發後第二年,那時于主敎從歐洲返國,回到昆明。郭垣奉政府任務來雲南,剛好工作告一段落。于斌主敎在昆明復刊益世報,邀郭垣參加報館工作。
于主敎會向人講述所以復刊益世報的原委:他以前在漢口時會收到天津益世報創辦人雷鳴遠神父一封信,僅僅寥寥 三句話,卻如萬鈞之重。信是這樣寫的:「主教:我給您跪下了(主敎當時還自言自語:什麼事這樣嚴重?),您不答應我,我永遠不起來(主敎說:這事情更嚴重了!),請您恢復益世報。」這位親自擔架、救護傷兵、熱愛中國的雷神父,在益世報復刊前逝世在重慶歌樂山,逝世前曾留下三句名言:「中國共產黨不是人,中國共產黨不是中國人,中國 共產黨是魔鬼。」于主敎和雷鳴遠神父是至交。他說:「我不能辜負好友的囑託,我一定要實現雷神父的遺志。」當時 後方一切物質條件都差,他又是「流亡主敎」,經濟極窘,在萬分艱難下,益世報終於在昆明復刊了。
復刊時,益世報陣容是:董事長于斌、社長牛若望、總編輯趙惜夢(又兼編輯,天津大公報名記者)、主筆羅隆基 (天津益世報主筆)、和郭垣,(羅始終未到昆明,好像從漢口僅寄到幾篇文稿來)郭垣與趙總編輯又分編副刊,(遷渝後,副刊會由張秀亞女士主編多時)總經理是社長兼,廣告課長孫雪樵(後來任重慶華僑銀行總經理),發行課長吳 越潮(抗戰勝利後,膺選立委)。言論主旨,響應政府抗戰到底號召。汪精衛在河內發表所謂艷電後,于主教卽口授大 意,囑郭垣撰論駁斥,並親自標題:「以不變應萬變」。後來報社遷往陪都重慶,人事會有變動,社長更換爲楊慕時神 父,總主筆一度是方豪神父,後來換爲曾任北平晨報主筆——名報人趙雨時;中央社的唐際青、中央日報的趙漠野、時報的戚長誠(卽臺北曾任淡江夜間部主任多年的戚長誠教授)等人,都會作過益世報總編輯,郭垣也始終參與筆政,撰寫社論,而領導人的董事長一直是于斌。
他常對同仁提示:存在卽價值的道理。他說:創辦世報,固然很困難,但如果沒有重慶的益世報,在淪陷區,不 知會有多少人冒名復刊益世報呢。
于主敎辦益世報還有一個主張:隱惡揚善。他說:我們要多給好人鼓勵,人們作好事要多給宣傳。對於壞事,可不 必宣揚,希望作惡的人,能悔悟改過。因之,益世報不注意社會新聞,對於罪惡的新聞更從不加以渲染。
爲了維持益世報,天主教眞是煞費苦心。報館經濟狀況,雖然很惡劣,還是艱苦支撐下去,工作同仁待遇都不高, 但工作精神並不低(當時國民經濟沒有像現在這樣發展,工商業刊登廣告的很少,所以廣告收入不豐)。每個人對前途 都充滿信心,物質生活雖然很苦,但大家都不在意。這是抗戰精神的另一面。
就在益世報艱難支撐過程中,屋漏又逢連夜雨,在一次日機轟炸重慶市區中,報館被炸中了,排字房、編輯部、主 筆室等全毀。于主敎當時就說:明天繼續出報。囑郭垣速返報館,幫同社長籌畫。當晚郭垣陪同楊社長去另一家報館交 涉,暫借址編輯印行,而社論是在被炸的破屋中寫的,申述:敵機炸毀了我們房屋,但打不倒我們,我們仍然繼續出報 ,反抗日本侵佔,直到最後勝利爲止。
十月,又應 蔣公之請,以中國特使身分,訪問歐美。
七七抗戰開始後,由於日軍的殘暴,給中國憑添了千千萬萬的難民,他們飢寒交迫,流離在道路之間,非常的悲慘 給抗戰中的政府當局,增加了很重的負擔。當時政府成立了中國災民賑濟委員會,由許世英先生擔任主任委員。委員會聘請主敎爲代表,向世界呼籲,加強救濟。但是當時美國的傳信部長先前曾作過駐日大使,他竟同情日本,同時並暗示 要于斌不要發表政治談話。
民國二十八年(西元一九三九年) 于主敎再度出國,曾作環美講演,爲難胞請命。當時美國傳信部有一位神父獲悉 于主敎將從英倫坐船至美國,就希望于主教到達美國後,不要發表政治談話,因爲日本也派了一位著名的日本教友到教廷及美國去活動,而且傳信部長又是曾任駐日大使,頗同情日本,日方的教友曾經告訴傳信部長說:于主教是一位宣傳家( Propagandist ),最好不要准他談話。但是于主敎卻有一套很巧妙的辦法,因當時我國賑濟委員會派了于主教爲代表,于主教得到這個名義以後,卽去晉謁教皇說:「我是中華民國的國民,由於日本侵略中國,使得中國產生了許多 難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所以現在我要赴美的任務,就是呼籲美國人士賑濟中國難民。因此要懇請聖座幫助我從事 賑濟中國難民的工作。」教皇聽了,不但無法拒絕,而且當面說曰:「誰幫忙你做了救濟工作,就可以得到我的降福。 」於是于主教便將這句話寫到報紙上,當于主教到達紐約之後,在美國天主教主持宣傳的人,就再不敢阻止他講話了。
于主敎到了美國,天主教同情日本的有力人士,已不敢阻止他講話,他就呼籲美國朝野,救濟中國因戰亂而產生的 難民。由於他的人望、他的雄辯,使他的救濟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
他先發動「一碗飯運動」,提出一個響亮的口號,就是「一塊美金可使中國難民活一個月」。因爲口號旣響亮又動 聽,結果博得美國人的普偏同情,慨解義囊的大有人在。于主教並和潘朝英到美國二百多個城市去演講,這真是一個「 大手筆」、一項前無古人的巡廻演講。這樣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菩薩心腸、俠義行動,使得捐募的數字,直線上升。 有的人士表示要養十個、百個、千個中國難民,這種熱情,實令人感動。
于主教募捐的方法,更要出許多新噱頭,像訓練一位叫做李約翰(John Lee )的四歲男孩,穿上中國的長袍短褂 ,站在桌子上爲中國難民用英語講話,結果,感動了當時的美國副總統麥克利,他把這位可愛的男孩抱起來,並認他爲 乾兒子,四周的聽衆,更感動得大捐其款。再又請兩位女飛行員——李霞淸和顔雅淸駕機勸募。又請張大千先生令兄張 善子先生,以賣畫爲難民捐款,均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更會發起過百輛救護車運動,木鐸響而千里應,在短短的期間, 募得巨款。
于主敎募集的捐款,他不經手,直接或經由當地僑胞和救濟機構,送到中國災民救濟委員會去。在美國,他又發動 救濟中國難民運動,在中國餐館等適當場所,設置樂捐盒,都收到宏效,使中國難民得到適時的救濟。
至於對於淪陷區內逃出來的教友和神職人員,天主教更儘量予以救濟和工作的安排。一般難民,當時曾達到六百萬 人之多,于主教也有直接的救濟,他會組織難民救濟服務團,爲難民作直接的服務。
當抗戰軍興之後,韓國旅華的志士,如金九、李青天、李範奭、閔石麟這些人,無論在精神上、在物質上,都得到 過于主敎的幫助,于主教自己沒有錢,他會想辦法找人來幫助;中國國民黨中央對韓國旅華革命志士的支助,很多是得 到于主教的敦促。于主教不單單是對韓國旅華的革命志士如此,卽連旅美的韓國革命志士,如第一位韓國總統李承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