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寧頭大捷」名稱之質疑,金門之熊-雙堆集突圍‧金門保衛戰 實錄-滇東 沐巨樑 著
(三) 對「古寧頭大捷」名稱之質疑
堂堂「金門大捷」,經過「有心人」的刻意安排,一變而爲「古寧頭」大捷,目的爲何?用心
何在?似乎是一個疑問,謹撰附錄以供探討。
談此問題,要追索到(1974)六十三年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于當年十月卅一日恭印了一本「蔣總統與金門」專輯, 在專輯中寫到有關金門大捷部份,劈頭就是:貳,英勇的戰鬥事蹟——「古寧頭大捷啓開新國運」。這是我所知道將「金門」大捷篡改爲「古寧頭」大捷之來源。
接著有關單位「適時」宣布,準備花六仟萬元新台幣,請中製廠籌拍一部「決對忠於史實」的 「古寧頭大戰」影片,藉以存眞,並慰生者安死者。因之,各報刊雜誌突然大量湧現有關「古寧頭 」大戰之文章,其中有些似「奉命」在紙上打仗,而且是「老百姓」式打,故言不由衷,字行間 裡顯出無可奈何連自己都不知道在說啥的「瞎扯」。其他就是自認「締造大捷」的英雄們所撰寫, 當然千篇一律是他們在「古寧頭」大戰中如何悲壯慘烈,如何英勇殺敵,更有如何「借東風」、「 火燒戰船」等等神仙助戰經過。因他們實在太神勇,共軍就顯得如何「膿包。」只要見到他們就「趕緊」投降,而降敵人數竟然超過他們數倍,還害得他們不好處理,眞是風光得很!
另外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在同一時間、地點,敵情之下,各撰述人自兵團司令以下各級至連 排長所撰述的戰史,都是各幹各的,互不相干!其「戰果」當然依官職大小自行分配得恰到好處。 尤其是(1979)六十八年至(1982)七十一年這一期間達於巔峯。這些「史料」均已由有關單位輯成册,曰:「金門古寧頭舟山登步島大捷初輯」。於六十八年十月出版,「續輯」七十一年五月出版。以上均由國史館總成。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基于職責,亦於(1979)民國六十八年十月廿五日,將坊間各英雄們精心焙製發表的英勇事蹟,彙集成「古寧頭大捷卅週年紀念特刊」。後來又發現「古寧頭」戰役中爲國爲民的英勇感人事蹟實在太多,恐怕有遺珠之恨,特于(1989)七十八年四月廿一日, ,在青年日報「徵文」。主題包括 :古寧頭戰役期間之長官指示,戰備整備,作戰經過,及經驗教訓,生活集錦等。結果經「審慎公正」的評選後,選出吳哲夫等十八名……。再加些陳年異味老醬,又炒出一盤「 古寧頭大捷四十週年紀念文集」 。並封之爲「戰史」,說是這樣就可以「淬勵民心士氣」!有興趣的傻瓜,敬請御覽。
自此之後,在某些場合,都能聽到人們在談論古寧頭這,古寧頭那,古寧頭長,古寧頭短,眞正的「金門大捷」從此一變而爲古寧頭了。因之,靠古寧頭升官發財,撈盡好處者正是那批「有心人」。
我將上述「初輯」「續輯」「特刊」「文集」略翻看後,雖在有關單位領銜大力宣傳之下,外行人看了滿天星斗,在我看來則不一笑。爲此,謹冒昧擧數點事實,供行家指教,免後人重蹈「鄭成功到底有沒有鬍鬚?武昌起義到底是不是熊炳坤放的第一槍」的歷史疑問。
首先是「大捷」的名稱,對軍事而言,應該是指具備某種程度的兵力和容納某種程度兵力的地 幅,否則在一個小角落裡,三兩百人的對抗,或是以大吃小的勝利,也冠上大捷之名,除了衆之 外,氣魄上也嬌小了些,但是「古寧頭大捷」卻是如此。現在盡我們所見,提供一些資料,以供探討。
(一)凡去過古寧頭的人,都會知道古寧頭是一個臨海的小村落,整個幅面不超過一.八平方公里 ,卅八年十月廿七日下午,我們八部戰車就把它圍了大半圈,以這樣一個小村落能容多少人?兩個步兵連展開對着幹都不容易,能構成大戰嗎?既不能構成「大戰」,又何能冠以「大捷」?事實上 共軍於廿五日凌晨登陸於壠口前東西一點紅海灘,被我們戰車衝殺痛後,只有少數小股逃竄於南北山及古寧頭村落裡,估計約百餘人,雖憑垣頑抗,但槍聲稀落,機乎使戰車找不到射擊目標,因 此,我們自古寧頭返營途中,雖殘敵已被殘殆盡而放下心,但仍覺得剛才的戰況有殺雛雞而用牛刀 ,勝之不武。而步兵單位,在我們離開陣地之後,於無槍聲,無敵踪之情況下「堂堂進入古寧頭」 清理戰場,勝利品方面離不了槍枝和袁大頭,這就是所謂「古寧頭大捷」的實況。
(二)文載胡璉將軍是廿六日中午趕到金門的,並即赴「湖南」十八軍指揮所指揮攻打南北山及古寧頭。據此,所留下的疑問是:
1.敵人登陸的時間是廿五日零時卅分以前,爲什麼英勇的十二兵團部隊不在廿五日當天將它消滅?或說因敵人衆多,一時打不完,那廿五日一日夜,廿六日一日夜應該可以吧!何以要留到敵人登 陸後的第三天廿七日下午始由胡司令,高軍長坐鎮指揮才去「激戰」攻打古寧頭?而敵人竟然也耐着性子等三天,以便配合他們建功?
2. 敵人登陸後不去佔領攻守自如,海闊天空的太武山,却退據在古寧頭那個死角落裡,靜候他們去血戰激戰古寧頭,這是什麼邏輯呢?大陸又爲什麼被席捲?
3.廿五日一天,廿六日一天又是什麼人在與敵纏戰?「史實」何以輕筆帶過,有什麼不可告人
的難言之隱嗎?
至於敵人登陸地點,有的說:「自壠口亘古寧頭之線」。有的說:「敵人自安歧海邊登陸」。而且這說法俯拾即是,不由得使人按奈不住要問聲:「壠口」在那裡?「古寧頭」在那裡?「安歧 。
」在那裡?「海邊」在那裡?「之線」又在那裡?如果連這些恒古不移的關係位置都搞不清楚,睜眼睛瞎扯卵蛋,難道如此就「英」起「雄」來了?
古寧頭西北面是突出的半圓形陡峭懸崖,過去如此,現在亦是如是,凡在金門服役過的都知道
,長度約數百公尺,其陡峭度由海灘往上爬,猴子都能摔死!敵人怎能笨到這種地步!換成是你, 你會在那種地形之處登陸嗎?說敵人在古寧頭登陸,其企圖明眼人都懂,只是不願戳穿而已。然而英雄竟一口咬定敵人是在那裡登陸的。果真有這種敵人,也就難怪他們自安徽雙堆集起,一路奔向 -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汕頭— -金門,到金門後,如果不是我們幾部「小戰
車」頂着,恐怕早唱「砸鍋戲」無處可「奔」了!
(二)金門大捷有一奇特之處,那就是在友軍們所撰寫的戰史中,他們與敵人殺得血流成河,犧牲慘重時,却沒有戰車支援,等他們將敵人打敗,只賸幾個殘餘敵人時戰車才姍姍來遲!而裝甲兵這種陣戰不前,貪生怕死行徑,不但無人受到軍 律懲處,却反而受到胡璉在金門戰役後不久公開宣佈「金門大捷裝甲兵是首功」的慰勉與獎讚,眞是玄妙!而且還賜封爲:「金門之熊」。
(四)戰車營于(1950)卅九年六月返台後全營官兵獲頒各種勳獎章超過卅座其勳獎章證書白紙黑字硬是印 的「『因金門戰役』著有功績......」,而不是「古寧頭戰役」。即使是十二兵團胡司令官所 賜獎狀,也是印的「在金門島戰役中英勇殺敵......」,亦非「古寧頭......」。古寧頭距敵人登陸之處,及我們與敵人血戰激戰之處還遠呢!故大戰不在古寧頭,敵人也沒有在古寧頭登陸。(附證書獎狀各一爲證)。 有人說,爲了配合胡璉廿六日下午才到金門,(此時血戰、激戰早已過去)所以只好將廿七日 的「掃蕩戰場」古寧頭頂上去,否則,假戲演不眞了,是否如此不得而知,我們謹提供這些資料, 以供探討,因爲有些眞正參與「金門」戰役的人,在聽到「古寧頭大捷」這一名稱時,心中就產生 一種「惡」的感覺。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