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部本就沒打算拍得太真實卻又必看的驚悚片裡,布萊德˙彼特於二戰結束之際,率領一組戰車乘員深入德國作戰。
PeterBradshaw 衛報,中華民國103年10月10日
這部大衛˙艾亞執導的戰爭電影,由布萊德˙彼特飾演一名頭髮花白的美軍戰車車長,率領差不多半打既臭且髒、個性殘暴…不過基本上都是金髮的美國大兵,他們在盟軍西線陣營所發動、計畫箝制納粹軍隊的諾曼第登陸之後,奉命深入德國的心臟地帶。
他們的戰車隆隆地駛進了一個痛苦的深淵,一片片田野的推進、一處處樹叢的突破;他們所面對的敵人只靠僅存的希特勒狂熱,來固守殘存的陣地。
這部哐啷作響的擁擠戰車成為了這幾個人的家,而他們給她取名為《Fury》:並且塗寫在戰車的砲管上。簡單說,這個字說明了他們會如何對付德軍,當然還有自己人。
史蒂芬˙史匹柏的《搶救雷恩大兵》和昆汀˙塔倫提諾的《惡棍特工》都有激烈的動作場面—不過講到影響力,這幾部電影就遠不如像是《決勝時刻》及《戰火回憶錄》等二戰主題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
雖然說主題相近, 不過它恐怖的暴力與血腥,的確跟理查˙艾登伯若於民國66年的大作《奪橋遺恨》十分不同,該片透過一個人格較為崇高的軍官觀點來說故事。《怒火特攻隊》則是一部強調力量與肌肉的動作電影,導演非常有自信地將這些元素放在一塊兒,而且讓觀眾們有非看不可的衝動—不過它比較接近大衛˙艾亞的前一部男性冒險電影《震撼殺戮》,而比較不像思慮成熟的《火線赤子情》或《暴力衝擊》等片。
布萊德˙彼特本身是個難得的權威人物;綽號「War daddy」,他是個經歷非洲及歐洲諸多戰事的老兵,不多話。他會講一些德國話,胸臆間充滿對納粹的恨意,同時對於處死已為戰俘的黨衛軍毫不手軟—有一種塔倫提諾式的味道。
他手下乘員有席亞˙李畢福飾演嚴肅虔誠的「聖經」史旺、喬˙波恩瑟(《華爾街之狼》裡的Brad the Quaalude King)飾演渾身臭汗與蠻橫的葛雷帝、邁克˙佩納飾演自制力甚高的戈竇,和倒楣的菜鳥射手諾曼,則由娃娃臉的羅根˙勒曼所演出。 由於一樁荒誕至極的官僚作業的疏失,諾曼被派到這群人之中:他是個從未接受過戰鬥訓練的打字員兼行政,他的無能很可能害死大家。
要補充說明的是,跟周遭的德軍比起來,他們是處於敵我懸殊的態勢。更慘的是,他們必須面對一個事實就是,當盟軍獲勝之日,極有可能就是他們的死期。
導演對於戰爭裡無止盡的沉悶和等待,僅僅利用護士的忌妒和同袍間的爭吵,便將這種複雜的情緒給帶出,可說是個高招—而且不時夾雜著興奮與恐懼的片段,他營造出一種恐怖的氛圍,例如當戰車駛過德國鄉村時,可以看見怯戰的人被德國政府吊死的情形。
一名被動過私刑的婦女,脖子上還掛著一塊牌子,「我不想讓我的孩子參戰!」當然所有人都被德國政府強迫從軍;這時還有個更艱難的時刻來到了,就在惡戰之後幾乎要奪下小鎮之際,布萊德˙彼特的戰車乘員們要與敵軍正面對決。
羅根˙勒曼所飾演的諾曼,以及他跟沃達帝中士的關係其實是一種錯覺,我們都很清楚戰爭片裡,受驚嚇的男孩會做甚麼,以及他的個性將會如何轉變。布萊德˙彼特扮演的角色熱衷於用各種不同方式,來讓這些大男孩「開苞」轉大人。不過將暴力復仇與對平民婦女獻慇懃這兩件事組在一塊兒,就有些過於天真,難以讓人信服。
最後是哀兵之間的對決,而布萊德˙彼特的手下似乎註定要在德國鄉間,為自己的阿拉莫戰役或小比格霍恩戰役最後一搏;雖然技術上來說,德軍擁有如印地安人包圍卡斯特將軍的優勢,但是導演大衛˙艾亞對自己的電影所注入的熱情與能量,讓它不只是個電玩遊戲;不過也就僅只於此。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