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民國95年:重建麥考利夫廣場上的薛曼戰車

第11裝甲師第56裝甲工兵營 丹尼爾 W. 歐布萊恩 巴斯通「緬懷美國人」委員會秘書 胡季˙馬奎特 合撰 一部M4薛曼戰車的殘骸在比利時巴斯通市中心的麥考利夫廣場(McAuliffe Square)的入口,「站崗」長達59年之久;就象徵意義來說,這部戰車代表了巴頓將軍所指揮的美國陸軍第三集團軍於民國33年12月間,對被敵軍圍困的巴斯通所帶來的救援。

巴斯通在阿登戰役(Battleof the Ardennes),又稱突出部戰役(Battle of the Bulge)裡面對敵軍強大火力的進犯時,頑強抵抗不肯屈服,終於將原本註定喪亡的歷史給改寫了。而這部M4薛曼戰車上面的累累傷痕則是它戰場生涯提早告終的鮮明鐵證。


在這部薛曼戰車的左側,有一處被德軍75mm砲彈擊穿所留下的漂亮圓形彈孔,至於尾部的鋸齒狀傷口則是反戰車火箭所造成的。 這位老戰士目前不在麥考利夫廣場,民國95年11月6日,它被吊離展示基座,安放在一部重型機具拖車上,然後送到比利時陸軍位在羅廓特(Rocourt)的兵工廠。



在一項由巴斯通市政府、比利時陸軍出錢贊助,以及巴斯通歷史學社的協助下所進行的聯合計畫案中,這部薛曼戰車將會被回復到民國33年它參加戰鬥時的狀況與外觀塗裝。


在廣場上待了這麼多年之後,這部戰車的側面被塗上分別屬於第4裝甲師與第705驅逐戰車營的符號。這些單位是在防衛與救援遭圍困的巴斯通地區的主要武力;後來,第11裝甲師的符號也被畫上了。


這部戰車被不計其數的遊客參觀與拍照留念,早已成為麥考利夫廣場的著名地標,這個廣場是以護守巴斯通的美國陸軍101空降師 Anthony McAuliffe 將軍來命名的。



民國36年(1947),在離巴斯通約6英哩的Renuamont村莊附近,有一部戰車的殘骸被發現深陷在沼澤地區的池塘裡。這部戰車在二戰結束時,逃過了廢鐵商手中的切割火焰,免於被支解的命運。而這塊地的主人同時也是名農夫的丹尼斯(M.Denis)不允許軍方在他的土地上有任何的行動,因為他怕他的春耕會被汙染。後來,丹尼斯終於退讓,同意讓某個比利時陸軍單位來把戰車取出;這部戰車是該地區當時唯一沒有被打撈起來的戰車遺骸。


經過重整、裝上新的砲塔,然後重新進行塗裝之後,由觀光委員會贈給巴斯通市,安置在麥考利夫廣場展示。


在民國80年代,比利時人同時也是死忠的二戰歷史迷賈克˙杜其(Jacques Degive)、胡貝˙弗谷列特(Robert Fergloute)與胡季˙馬奎特(Roger Marquet)等人開始對這部在巴斯通展示的戰車產生了興趣,想要了解它的故事。


經過長期深入的調查之後,他們不但弄清楚了這部戰車的來龍去脈,還進一步找到了這部戰車上倖存的組員以及他們的家人。


民國88年,他們出版了一本書,名叫《La vèritable histoire du “Sherman” de la placeMcAuliffe à Bastogne(真人真事:關於巴斯通麥考利夫廣場上的薛曼戰車)》*。



在調查過程中,他們發現這部戰車的編制屬於第11裝甲師第41戰車營B連,組員們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做「梭魚」。 民國33年12月30日的清晨,第11裝甲師首先投入戰鬥,從「突出部」南側的陣地向北挺進;他們正好與德軍同時發動、打算封鎖巴斯通南面狹小通道的反擊正面遭遇。在付出慘痛傷亡之後,第11裝甲師的B戰鬥司令部成功地解救了Lavasalle 和 Houmont兩個村莊。


在戰事初期,由華勒斯˙亞歷山大(Wallace Alexander)上士率領的「梭魚」與另一部由羅勃特˙阿梅諾(Robert L.Ameno)上尉所指揮的戰車,並沒有跟著B連一起行動,而是向北深入敵區,接近希特勒的精英部隊-元首護衛旅「指揮官」奧圖˙恩斯特˙芮瑪上校(Col.Otto Ernst Remer)設於林瓦芒特(Renuamont)的指揮所,而當他們的行蹤為德軍所發現之後,芮瑪上校十分震驚,下令德軍全力圍剿他們。



想要掉頭逃命的「梭魚」,不慎陷入為雪所覆蓋的池塘裡,變成了敵軍戰車及反戰車火箭的「甕中之鱉」。戰車車長華勒斯˙亞歷山大上士負傷嚴重,性命垂危;下士射手西塞爾˙匹特曼(Cecil Peterman)及一兵裝彈手戴吉˙赫柏特(Dage Herbert)負傷被俘。Tech/4技術士官駕駛安德魯˙爾達(Andrew Urda)與一兵車頭射手(副駕駛手)伊凡˙苟斯甸 (Ivan Goldstein)並未受傷,不過也難逃被俘的命運。


亞歷山大被囚禁沒有幾天之久就過世了;匹特曼和赫柏特的傷則是僅僅獲得了最基本的處理,也就是保命而已。他們兩人被關在靠近德國林堡XIIA戰俘營之中,但德軍並未視之為戰俘,而是奴隸他們從事勞動。


德軍從苟斯甸的兵籍名牌,以及他口袋裡的信裡頭發現他的母親叮囑他要遵守猶太節日光明節(Hanukkah)的傳統,因而確認他是猶太人的身分。苟斯甸跟爾達私下約定,發誓一定要想辦法關在一起;他們僥倖逃過死刑,但卻每天被指派過量的工作而且一直吃不飽。


戰爭快要結束的時候,他們兩個獲得了自由,這兩個瘦到慘不忍睹的俘虜後來回國,在陸軍醫院裡待了好幾個月才慢慢恢復健康。安德魯˙爾達並未完全從他在被俘虜的虐待傷害中康復,他於民國68年逝世。


伊凡˙苟斯甸最終找回了健康的身體,目前住在耶路撒冷。阿梅諾上尉的戰車也同樣遭到摧毀,他和另外3名組員們罹難,第5員負傷,不過也在遭俘不久即死亡。



這部整理翻新過的「梭魚」M4薛曼戰車預計於民國96年5月回到它光榮的所在麥考利夫廣場。屆時它將塗上第11裝甲師第41戰車營B連編制當時的正確符號與標記,同時在一項在突出部戰役中,保衛與解救巴斯通的有功單位的紀念活動裡,它也將成為主要展示的歷史機動物件。


巴斯通市政府謹代表全體市民,向下列參與協助及執行此一戰車重建計畫的個人及團體,致上最高謝意:

重建計畫負責人/巴斯通市議員 Michael Staes 博士

比利時陸軍羅廓特兵工廠指揮官 Sosson 上校

羅廓特兵工廠維修組長 Daniel Libert 副官

COBRA 業務調查員 Phillippe Octave

COBRA 秘書 Roger Marquet

第11裝甲師協會主席 J. Ted Hartman 博士

第41戰車營退役老兵

比利時陸軍第4工兵營 (協助運輸作業)


*英法雙語版的《真人真事:關於巴斯通麥考利夫廣場上的薛曼戰車》一書目前有現貨(售價16歐元+運費&手續費),可向: 胡貝˙弗谷列特:Avenue des Petites Epines, 28-B-6600 Bastogne, Belgium 或 胡季˙馬奎特:Chenogne, 1d-B-6640Sibret, Belgium 洽購。 COBRA— 巴斯通「緬懷美國人」委員會。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