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近代人物誌,陳俊 編著,傳記文學出版社,中華民國八十年(1991)三月二十日初版
王 序
海南位於我國南疆,與台灣並稱南海雙珠。漢置珠崖、儋耳兩郡,其後歷朝或廢或置。宋史食貨志商稅條 :「海南收稅,較船之丈尺,謂之格納。……賈物自泉、福、兩浙、湖廣至者,皆金銀物帛,直或至萬餘緡。 」可見海南為我國漢族經營,早於台灣;其礦藏林產之富亦遠勝之。惜乎貨棄於地,未能善加開發。島上居民 不得不往外求發展。近百年來,迭造內亂外患,破壞殊鉅,然習軍事者或追隨 國父及諸先烈獻身革命;其學貨殖者或遠走歐美南洋發展實業,莫不所至有成,各擅勝場。
惟是我海南人材輩出,且其冒險犯難,事功顯赫,或思慮宏深。積厚流光,均能膾炙人口,輾轉傳述; 然年代久遠,勢將漸告湮没。因之如何廣蒐故實,輯成專書,庶幾後世子孫免貽數典忘祖之譏;進而繼往開來 發揚光大,此則史家之責也。
瓊山繼英陳俊君,長於文詞,就於史籍。於服公之暇,蒐羅台灣交通文獻及海南文物史料,不遺餘力。先著「台灣道路發展史」一書,裒然巨著,已由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刊行,爲治台灣交通史者所讚譽。近以「海南近代人物誌」問世,舉凡清末民初以至近代海南知名人士,莫不考其涯略,著其事蹟。關於人物之取捨,難免有人謂爲薰蕕同器,駁雜不純。宋秦觀論轉愈文有云:「考同異,次舊聞,不虛美,不隱惡,人以為實錄,此 敍事文。如司馬遷、班固之所作是也。」余於此書作如是觀,或不過焉。至其所敘者,或豪邁英勇,伉爽任俠,或志行堅毅,德業高華,無不栩栩如見其聲音笑貌,使人讀而忘倦。韓退之上于襄陽書云:「莫爲之前, 雖美不彰,莫為之後,雖盛不傳。」江山代有才人出,固不必俟諸五百年也。繼起者,其有志於斯夫!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1988) 仲秋 瓊山 王夢雲
詹序
瓊山陳俊繼英君,有心人也。於學公務之暇,沈潛典籍,而對海南人物事蹟,勤搜遠邵,鉅細靡遺。退休後窮四年之力,著述「海南近代人物誌」一書,舉凡謙謙君子,儒林武將,豪爽慷慨之士,莫不蒐羅繪影繪聲 ,躍然紙上。庶讀者如耹其謦欬,如覩其笑貌,因而興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之心。竊聞慎終追遠,人倫之始,敬賢法祖,進德之基。故此書殆無愧於斯旨矣。叼屬鄉誼,故樂為之序也。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季秋 詹忠言
吉序
夫志者也,海南近代人物志,亦與近代瓊州人文志,所以志其人其事,以觀海南人文之盛者也。從文化觀之,此書有歷史性;從民族觀之,則有追遠崇德之意義焉。
海南為吾國南疆大島,名稱之由來已久。唐置瓊州,明、清時為瓊州府。故亦曰瓊州島。其地密邇大陸, 雄視南海。與台灣並稱吾國」兩眼」,尤具有現代軍事之戰略價值也。
溯自五胡亂華,中原氏族經開河海而居於斯土甚衆。其後唐、宋兩代,謪官、遷客以及宋末隨帝南運之忠臣義士,亦多避居於斯。故海南至今,尚保有中原之禮俗文化,民性淳厚,忠國勤王。有明以後,人才輩出。 丘濬文莊,海瑞忠介二公,顯名於世,中外同欽。民國肇造,參加國民革命者,大有其人,參加黃花岡之役者有之。參加討袁討應戰役者有之。參加東征北伐,抗戰戡亂者尤多。迫隨元戎,維護國家者,更不可勝數。孤島抗日,全民動員,尤為可歌可泣者也。
惟人事滄桑,百年來歷經戰亂,海南(瓊州)人民散處世界各地者不少。其後代,多就讀於當地之學校,習用當地之禮俗,未明故鄉輿地、語言,甚至不諳祖國之文書,不知祖父母名字者,寖假一變而爲異國之人,數典忘祖,曷勝浩歎。至若大陸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文物蕩然。尤堪痛惜。海公墓被掘鞭屍,抬骨遊行示眾(據香港報登載)。今雖修復,闢為觀光區,已非原物。縱各族發動修編族譜,已乏源流之本,幸存者無幾。鄉人陳俊繼英君,關懷世務,有憫於茲,爰收集百年來鄉人資料,彙撰「海南近代人物誌」一書,以存其真,異日續修海南省、縣志者,自必取資於此,因不僅區瓊人後代追遠述德,知所從來己也。
余忝屬鄉誼,有感於陳君之用心者,爰抒數言綴於卷端,不知陳君以為然否?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仲夏 崖縣 吉章簡
說明
一、本誌縣市區域,採用瓊山、文昌、瓊東、樂會、萬寧、陵水、崖縣、感恩、昌江、儋縣、澄邁、定安、白沙、保亭、樂東、臨高等十六縣及東、西、南沙、中沙羣島制,海口市、會文市,屯昌鄉在瓊山縣轄內。
二、本誌記述清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至民國七十八年(一九八九)間人士事蹟。瓊州府志人物篇已記載者不列入。
三、瓊州府志及各縣志,人物篇(志)分爲選舉、鄉賢、耆老(壽年)、方伎、儒林、篤善(行)、高逸、節烈、孝友……等項。本誌秉上述原則,按姓氏筆劃由少而多編排,故人物事跡有參差不齊之感。
四、出生與逝世年月日,民國三十九年(一九五〇)以前出生,未註明陰陽曆者,多爲農曆計。 四十年以後 ·未註明陰陽曆者,多爲國曆(新曆)計。
華僑人士,各方所提供之資料,多記 -歲,其出生日期(年),依其集稿或出版書刊日期推算或有一年之誤差。
五、本誌記載人士,子女多在外就學就業,故原籍有詳細記載之必要,以便利後輩尋根。不詳記其所屬縣名。
六、蒐集之資料,記述爲瓊州人,而未查悉爲何縣人士者,概不列入。
七、資料蒐集地區:海南本島、台灣,及港九、澳門、越南、高棉、寮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聯邦、美國、加拿大華僑,而法國、德國、日本、印尼地區亦酌撰述小部份,闕漏尚多,有待補充。
八、蒐集傳記資料,初步統計有二四八〇餘人。送請一位長輩核閱,其中有大專畢業(包括軍校),而無服務實蹟記載之人士,認爲無編入必要已刪除。陣亡烈士上校官階及與不知官階之飛行員編列入本集中,餘編入續集。尚有多名忠烈之士,編者不悉,所編者僅為少數。
九、知名之士,事業成功者,何者應列入省誌?何者應列入縣誌?何者不可列?很難訂定一標準。有人建議:文職簡任,武官少將以上者,始編入本誌。以官階論人才,記述史蹟,似非十全十美之舉。況人才薈萃之區,爲瓊文兩縣,故衡量各縣情形,各行業狀況編撰。
十、名次編排,係按集稿先後編寫,又不明瞭各姓族譜輩序用字,故有晚輩姓名在前,而長輩在後之現象。
本誌因在外地編撰,無法實地查證。如發覺記載姓名學歷事跡錯誤,敬請函知以便再版或續集印行時更正 。函寄:台北市( 郵遞區 10735 ),愛國東路一〇六號三樓「台北市海南同鄉會」轉,編者陳俊(繼英)收為盼。
前言
海南近代人物誌,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在海南發展史的一環。三代以前,地處荒巒之域,至漢之中葉,始入 中國。魏晉以後,中原多故,海南氣候宜人,物產豐富,衣冠世族,或宦或商,或遷或戍,紛至沓來,而尤以 鼎革之交,孤臣義士,挈族避居、率爲中原門第,炎黃華裔,至今仍維中原禮俗。
海南亦稱瓊州,至今星馬、印尼、汶萊等地區,華僑組織之會館,仍用瓊州;而泰國、越南、美洲、歐洲 華僑公會則採用海南兩字。瓊州爲我國兩大島之一 ,位於雷州半島之南,晴空可遙見對岸之徐聞縣,爲通往南 洋船舶必經之區域 。原屬粵省,轄瓊山、文昌、定安、瓊東、樂會、萬寧、陵水、崖縣、感恩、昌江、儋縣、 臨高、澄邁十三縣及東、南、西、中沙羣島。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將腹地黎苗人居住較多之山嶺地區,增設白沙、樂東、保亭等三縣,以便開發。三十八年六月六日 總統公佈改為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公署,直隸 行政院,設長官主持其事。海口改爲公署直轄市,爲時短暫。而共軍入瓊後,撤銷長官公署制,仍隸屬廣東省。後將縣市界名稱稍予調整。但本書蒐集之資料,百分之九十九,仍採用十六縣舊籍貫。惟瓊東樂會縣合併為 瓊海縣後,少數人採用新縣名爲籍者,為保存提供資料之真實性,新舊縣名並用。就十六縣人士,海口市在瓊 山縣轄内,按姓氏筆劃,由少而多編列焉。
瓊州歷代郡縣之劃分,府志雖有記,地名因時代而稍異,語焉不詳。就近人民政府出版之海南島詳細圖, 亦難以斷定某鄉村屬於何縣。府志之編纂,始於明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其後迭經續修,最後一次為清 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 集稿,十六年刊行,至今已逾百年。本書之編撰,期銜接府志人物篇。在此期間,經朝代鼎革,討袁(世凱)倒龍(濟光)戰役。當時袁氏爪牙,大肆殘殺,焚燬民房,青年避難南洋者,後獲回國投
考軍校、大專學院。因此造就不少傑出人才,爲國族效勞。繼而軍閥割據,姓族械鬥,土匪爲患,抗日戰爭 國共對抗,戰禍相尋,幾無寧日。災難之慘,向所罕見。八年抗日戰爭,華僑及國內青年投筆從戎者衆多。均有顯著成就。抗日勝利,聞國防部統計文昌縣有將官一百二十餘人,居全國將官最多縣份之第二位。而旅居異邦謀生者,有因戰禍蟄居,亦有乘機創業大展鴻圖者,有聲於當地。
勝利復員,適共黨籍蘇聯之支援,擴大武裝行動,奪取政權,引發內戰。華僑有家歸不得,累積財富,投 資各業,教育子弟,參加當地政治活動,高官富商漸多。共軍入海南後,施行土改,没收財產,清算鬥爭。人民飢寒交迫,四處逃亡。繼而文化大革命,破壞人文史蹟,剷平墳墓,大衆最尊敬之歷代神位牌,亦遭搗毀。 人民思想丕變。華僑有一良好習慣,重視子弟教育,在外生育子女,送回故鄉親族教養,學習中國文化,長大再回僑居地創業,或在國內圖發展。類此家族,文昌最多。四、五代不分炊,維持一個大家庭組織、互相關照 。自財產被没收充公,連根拔了;斷喪華僑回國念頭,不得已,祇求在僑居地樹立基礎,發展事業,致財富累 積,人才輩出。華僑子弟獲得碩士博士學位者甚多。但第二代華僑已多非中國籍,甚者不會說中國語、不懂中國文字,中國禮教觀念漸變,為可悲之現象。中共當局已重視此點,設法挽救,視人而為,不是個個落實。慎終追遠,海南近代人物誌有編撰之必要。
文化大革命,黑五類子弟,受初中教育者,遭受勞改處分。平反後,創辦各種專科學院,栽培各級學校教 師人才。此輩受處分之初中畢業生,做了十年苦工,與書本絕緣,以同等學力投考專科,多被錄取。受訓二、 三年畢業後,任初、高中學校教師,黑五類子弟算是得吐一口氣。人才缺乏,學校教師,機關職員,出缺無人 補充,只好父缺由子承接,小學教員亦有世襲者。近年初中設立頗多,仍不普及,教員素質差,不敢管教學生,致每班畢業生數十人,實際能夠成績及格者為數不多,此為海南鄉間中小學一般現象。好學校難求,人才缺 乏有待逐漸改善。
文革期間,知識分子,如大學畢業生、中學教員、校長、大專教授、院長,遭受批鬥迫害,自殺者多人, 家屬同時殉難亦有之。本書無意攻毀當權者,但土改政策欠當,文革時期之作爲,當局亦承認錯誤,並予平反改善。惟紀述個人生活事跡,難免涉及事實真象,均爲原始資料所記載者,非編者捏造事端。
本書為紀述事業成功,與慘敗之先賢前輩事蹟,近代學者專家、實業家、革命志士,參加東征北伐,抗日諸戰役,有功勞與殉難者,不分黨派,凡知名之士,或其生活情況足以代表某一方面者,以表示此一大時代各種生活形態,不限於只述高官富商名士,擴及一般大衆,但仍以高階層人士為主。
民國六十四年,開始蒐集人文史料,當時台灣與大陸(海南)不能直接通信,賴華僑函述或口告難免傳聞失實者。敬請惠告,爲再版時更正,以符事實。七十六年春夏間,正式備函徵集資料傳略。但南洋方面華僑, 有認爲代國民黨宣傳,國內一部份人士誤認為代共黨蒐集資料,不樂意支持,亦有恐共黨據以清算鬥爭,不願將姓名列入。而絕大多數先輩同鄉,知名之士,均表熱烈支持。楊羣、鄭邦鑑、邢詒江、李家仲、郭遠功、林謙、雲惟劭諸先生且代蒐集資料。在台人士究屬少數,大部知名之士及學者,多居大陸或國外,事隔百餘年, 人文史蹟獲得誠屬不易。承蒙泰國、馬來西亞、居鑾、新加坡、砂汶······等瓊州會館,各姓宗親會(祠)惠贈紀念特刊,或人物專輯並透過私人關係蒐集資料,始得以編成。
本誌原擬以撰述大學專科畢業者(包括軍校),及獲得碩士博士學位者爲主,但因政局動盪不安, 老一輩人多不願子女暴露身分,青年人對人文史蹟或有不重視者,蒐集此類資料甚困難。現情勢轉變,向各機關學校函查逝世人員生死日期亦不易。高級知識分子,僅爲很少數,且其貢獻多在各方。對海南社會有貢獻者仍為一 般羣衆、地方人士。是故鄉鎮知名之人士亦酌編入。
在抗日以前,瓊山、文昌縣小學校普遍設置,文昌尤居全國之冠。初中設置仍不普及。迨民國二十一年以後省立瓊崖師範學校,瓊海中學始開始創辦高中。在此之前,就讀高中、大學預科者,均須赴外省就讀。高
周長耀(1904-
周長耀,號若望,瓊東縣福寨村人。祖父耿光,祖母李氏,父鈞國,母林瑪利亞,有兄弟二人,長耀居長,清光緒三十年(一九〇四)十月一日生,父往南洋業商,民國十六年因病逝世。母仁慈善管家,幼承母教誨獲益良多。
民國十五年夏畢業於省立第十三中學,曾任高級小學教員,繼任校長一年。十六年四月,中國國民黨實行清黨後,奉派爲瓊東縣黨部及農民協會改選委員約三個月。後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七期砲科,十八年冬畢業。旋入軍官教育團深造,十九年冬結業。奉派陸軍教導第一師野砲兵團任少尉連附。時爲掃除革命障礙,而出發豫、魯、皖 等省半載。在魯曲阜訪孔府、孔廟、孔林。民國二十年夏調國民政府警衛軍砲兵旅,升任爲野砲兵團中尉連附。
二十年冬,入陸軍砲兵學校學員隊第一期,二十一年秋畢業。升任該校練習隊野砲連上尉連長,歷時三年多。 二十四年夏,因積勞成病,赴廬山牯嶺普仁醫院療養。牯嶺乃宗教最盛之地,其對宗教之信仰即始於此。在牯嶺期間約三個月暫獲康復,仍返砲兵學校服務,任射擊教官。
二十五年秋,調升軍校廣州分校學生總隊砲兵大隊少校大隊附。二十六年調任學員總隊砲兵大隊附兼第二隊長。二十八年秋,調升十五期學生總隊砲兵大隊第一隊中校隊長。二十九年夏,調任十七期學生總隊特科大隊中校大隊長。三十年秋,入中央訓練團黨政班受訓。三十年冬,調升教育處上校兵器教官,繼任主任教官。三十四年夏,調任空軍防空學校上校教官,三十五年秋,調任空軍第二軍區司令部防空科上校科長。
三十六年秋,入空軍參謀班受訓,獲益頗多。三十七年秋,調任空軍防空學校研究室研究委員,兼任教授等職。三十八年夏調任空軍總部空軍福利總社、農業管理委員會花蓮分會主任委員,兼任空軍防空學校交通學教授。 四十二年夏假退役,奉派宜蘭大同合作農場第二分場主任,四十四年參加中國合作經濟學校高級班,四十五年五月
畢業,對於合作經濟,具有心得。四十七年七月,正式退役,選擇自謀生活。
辭去公職之後,曾任恒毅中學初級班主任。天主教總主教公署總務。傳藝中心傳教師等職,並參加磊質傳道學校研究傳教工作,因此一工作就聖教會初期六品後繼人之使命,甚感榮幸。
五十九年春承輔仁大學校長于斌之邀到輔大服務,于校長安排閒時到哲學研究所,旁聽哲學課程。時由文學院高思謙院長兼所長,很表歡迎,得隨時到哲學研究所旁聽哲學。對嚴靈峯教授之「墨學研究 」,尤有興趣。認爲墨學不僅有哲學意味,且有神學意味,價值珍貴。乃極用心研究,並從事著述,加以發揚,故其第一部著述「墨子思想之研究」,高院長頒賜序言。第二部著述「孔孟思想之比較」,第三部著述「天人論集」,此書榮獲中正文化獎。由文復會長前總統嚴家淦頒獎狀一紙,獎金新台幣十萬元整,不僅爲個人榮幸,亦邦邑之光也。第四部著述「 敬天探源 」,第五部著述「順天隨筆 」,第六部著述「法天自强」,第七部著述「事天自安」,第八部著述,「畏天」( 根除犯罪妙方),大部分著述均已再版,或三版四版。
民國十五年冬與董秀君結婚。二十三年冬生一男於南京,名發昌。三十五年秋到北平。三十七年冬由北平直到台灣。昌兒得入空軍通信電子學校受訓。在空軍任職十四年,退役後在交通部民航局任職。在台結婚。已生三位孫兒。
老母及弟長輝與侄輩留在海南。二十六年,七七抗戰開始,二十八年二月十日海南淪入日軍手中,備受竄流之苦,共有八年。勝利之後,又淪共黨佔據,備受迫害,由南洋傳來音訊,老母於民國三十九年七月逝世,享年七十有三,深痛無法返里安葬,殊感悲傷。
林熙傑
林熙傑,瓊東縣嶺上園村人。國立北京大學畢業,赴美國留學,學成回國,供職新加坡廣東銀行。夫人吳文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