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民國88年)台北地區國片票房統計
- P C
- 3月30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1999年(民國88年)台北地區國片票房統計
1999年台北地區國片票房 年度分析報告
一、 整體市場概況:接近崩盤的解體狀態
根據王清華先生的報告及票房數據顯示,1999年的國片(包含港、台、大陸、新加坡等地出品的華語影片)市場表現極其慘淡,呈現「崩盤後的解體狀態」。
總票房: 全年台北地區總票房僅 58,401,575 新台幣,相較於前一年(1998)的1億5千8百萬大幅衰退,僅及其零頭。此數字甚至不如過去成龍單部電影的票房,也遠低於當年外片市場的表現(外片總票房約25億)。
發行量與品質: 全年共發行 101部 國片(數量上與往年差距不大),但多數品質堪慮,粗製濫造,主要目的似乎是供應下游錄影帶或有線電視市場,缺乏市場競爭力。
觀眾流失: 傳統觀影族群嚴重流失,市場反應冷淡。
二、 每月票房與發行量分析
從每月數據來看,市場缺乏明顯的高峰期,整體表現低迷:
高峰月份: 主要依靠2月春節檔的《玻璃樽》和9月的《心動》拉抬,這兩個月貢獻了全年近88%的票房。若排除這兩部片,其餘月份的票房總和僅約780萬。
發行量分佈: 每月發行量在5至11部之間波動,但發行量與票房沒有絕對正相關,顯示多數影片未能吸引觀眾。
三、 出品地區分析:香港主導數量,台灣僅餘火花
從出品地區來看,香港電影在數量上佔絕對主導,但整體市場表現不佳:
香港電影: 雖然貢獻了絕大部分票房(主要來自《玻璃樽》和《心動》),但平均單片票房不高,大量影片票房慘淡。
台灣電影: 產量稀少,雖有佳作但整體市場吸引力不足,高度依賴輔導金。
大陸/新加坡電影: 在該年度幾乎無法得到台灣市場的認可。
四、 總結:結構性崩盤,前景堪憂
綜合數據和王清華先生的分析,1999年的國片市場呈現以下特點:
票房雪崩: 與前兩年相比大幅衰退,總額僅5千8百萬。
品質與市場脫節: 發行數量雖維持百部左右,但多數影片無法吸引觀眾,超過半數票房不足10萬。
類型與明星失靈: 無論是香港主流商業片(成龍電影票房不如預期)、大製作(《荊軻刺秦王》)、或本土佳作(《徵婚啟事》),普遍難以獲得高票房,顯示市場對華語片整體失去信心。
港片影響力下降: 香港電影雖仍是市場主力,但品質下滑、創意不足的問題浮現,難以支撐整體市場。
本土電影困境: 台灣本土電影產量低,市場接受度有限,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壓。
總之,1999年對國片市場而言是極為艱困的一年,呈現出結構性的衰敗,不僅是單純的景氣問題,更反映了觀眾流失、品質下滑、市場信心不足等多重困境。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89年電影年鑑(2000 Cinema Yearbook in Republic of China)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