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驥伏櫪-義大利街頭的二戰軍車-Diamond T 969A救濟車
- P C
- 2022年4月7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5天前
文化是一種內涵,是一種底蘊,沒辦法偽裝

要衡量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與其仰望宏偉的藝術殿堂,不如俯身觀察其如何對待滿載歷史塵埃的平凡物件。當一輛誕生於二戰硝煙中的軍用卡車,並非靜靜地躺在博物館,而是作為一份鮮活的遺產在街頭奔馳時,我們所見證的,便不僅是對機械文化的致敬,更是對集體記憶最真誠的尊重。本文將聚焦於一輛美製的Diamond T 969A救濟車,追溯它從戰場老兵到民間「活化石」的傳奇,並藉此深入探討,義大利如何透過保存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老驥」,展現其不凡的文化厚度。
Diamond T 969A救濟車的歷史背景
Diamond T 969A救濟車是由美國Diamond T Motor Car Company於1940年代生產的重型軍用救濟車(wrecker),用於戰場上拖曳損壞的車輛、戰車或火砲。該公司成立於1905年,以生產高品質商用卡車聞名,二戰期間被徵用為軍事供應商,生產了數千輛此類車輛。Diamond T 969A屬於G-509系列,是一款6x6全輪驅動車型,搭載Hercules RXC 6缸汽油引擎,功率約112馬力,其吊臂最大吊掛能力達10噸。這使得它在惡劣的戰場環境中表現出色,例如在諾曼第登陸、北非戰役、中緬印戰區及義大利戰場上,經常被用來從泥濘或彈坑中救出盟軍車輛。
在二戰期間,Diamond T 969A不僅服務於美軍,還透過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提供給盟國,包括英國、蘇聯、中華民國與其他國家。儘管租借法案的記錄顯示Diamond T主要供應給歐洲盟國,但中華民國作為盟國之一,也接收了總額約8.46億美元的少量美國軍事援助(僅佔總額約1.7%),其中便包括了各類車輛及後勤裝備。這使得此型救濟車可能在中國戰場上發揮作用,支援盟軍對日作戰。在義大利戰場上,這些車輛隨盟軍推進,從西西里島登陸到阿爾卑斯山脈,扮演關鍵後勤角色。戰後,這些車輛因其堅固耐用而未被立即淘汰。美國軍方在1945-1950年間對許多Diamond T 969A進行翻修,延長其壽命,直到1960年代被M543系列取代,而黑水博物館館藏、暱稱為「海哥」的Diamond T 969A,正是這批被翻修延壽的車輛之一。據統計,二戰期間生產了約6,000輛Diamond T 969系列車輛,其中969A型佔大部分。
戰後的延續服役與民用轉型
二戰結束後,Diamond T 969A的生命力展現無遺。在歐美先進國家,這些車輛從部隊除役後,大多透過標售轉為民用救濟車,繼續在公路、建築工地或私人企業服務。這不僅是因為其可靠的設計——例如堅固的鋼製車架、機械式絞盤系統與可承受極端條件的懸吊——更反映了當時資源短缺的時代背景。事實上,Diamond T 969A被譽為「服務期間最長的二戰歷史機動物件之一」,有些車輛甚至服役超過60年。
照片中這輛Diamond T 969A救濟車,便是典型案例。它在部隊除役後,繼續在義大利遊覽車公司SIA(Società Italiana Autoservizi)服務,由攝影師Patrick Castelli於2007年在義大利北部洛納托德爾加爾達(Lonato del Garda)街頭拍攝。這輛車保留了原始的Hercules汽油引擎,並被SIA公司視為歷史文物加以典藏。義大利作為二戰主要戰場之一,對這些盟軍遺留車輛的態度尤為值得稱道。相較於一些不懂文化例外的遠東國家可能將舊車報廢拆解或廢棄,義大利的公部門與民間企業往往選擇修復與展示。例如,在米蘭附近的軍事博物館或私人收藏中,常見類似車輛被用於教育展覽,提醒後人戰爭的代價與機械工藝的永恆價值。
全球範圍內,類似保存案例不勝枚舉。在美國,許多Diamond T 969A被軍事車輛收藏家修復,並參加二戰重演活動;在英國,部分車輛保存在博文頓戰車博物館(The Tank Museum)與Muckleburgh軍事收藏館(Muckleburgh Military Collection)等機構;甚至在澳洲與加拿大,這些「老兵」仍偶爾出現在老車展覽中。凡此種種,都指向一個核心觀點: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可從其對歷史物件的態度窺見。高尚的口號與華麗的詞藻無法掩蓋落後的思維——事實上,不僅發展中國家會因經濟壓力忽視遺產保存,即使在遠東地區的一些富庶國家,如日本與南韓,也常見因官僚系統僵化和發展優先而忽視軍事遺產保存。例如,日本在民間專家的努力下,遲至2022年(民國111年)12月16日才將九五式輕型戰車(Body No.4335 Engine No.4428)運抵橫濱港,晚於黑水博物館的M5A1戰車10年,這反映了官僚系統對這些工業遺產的忽視。在南韓,除了有許多二戰時代的軍事車輛遺留在DMZ的車輛墳場中,未得到適當保存外,其官方的保存方式也多以靜態展示為主,缺乏歐美常見的「熱機典藏」動態展演文化。至於中華民國(台灣),其部隊在二戰期間同樣透過租借法案獲得美援,因此也配備了此型車輛作為後勤主力。然而,與歐美官民平等的風氣不同,皇權思維還保留在自由民主體制的官僚中,不講資格與能力,當國民是賊,典型中華帝國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的思維,公部門沒有能力做的亦不准私部門去做,自然戰後台灣因歷經軍事轉型與裝備汰換,這類裝備的歷史軌跡也隨之淹沒,這正是亞洲國家在工業遺產保存上面臨的共同困境。
「騎士」與「皇帝」:東西方遺產保存的文化分野
為了更全面理解遺產保存的全球差異,我們可以借鑒一首目空和尚的現代詩來映射東西方文化的差距:
「文化是一種不計代價的愛,在西方是國王與騎士的事,在東方是皇帝的事。至今,在西方依然是騎士的事,在東方沒事、沒事,因為那是皇帝的事⋯⋯」
這首詩的巧妙之處,在於其對今昔的對比與深刻反諷。在過去,西方文化保存由貴族與騎士階層共同參與;到了今日,「騎士之事」昇華為一種由民間主導、人人可參與的公民精神,如義大利的收藏家與企業,正是這種精神的傳承者。然而,詩的後半段描寫東方的困境則更為複雜。它點出,在傳統上,文化保存是「皇帝的事」——一種由上而下的絕對權力。但到了現代,東方國家學習了西方的民主制度,「皇帝」的角色消失了,詩句中「在東方沒事、沒事,因為那是皇帝的事」便成了一句辛辣的反諷:正因為文化從來不被認為是民間「騎士」的事,所以當「皇帝」退位後,這份責任便懸置空中,成了無人聞問的「沒事」。
這種文化責任的真空,完美解釋了遠東地區的現象。日本的九五式輕型戰車,正因公部門(失去皇帝的官僚)的漠視,才需仰賴民間「騎士」耗費巨力尋回;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其立法思維便深受歷史脈絡影響,主要針對古蹟、歷史建築、遺址等「固定物」進行保存,這反映出在帝國下的農業社會背景中,從未建立起對「工業遺產」或「熱機典藏」的認知與政策框架。因此,問題不僅在於官僚體系將資源集中於傳統建築,而是在於整個法律體系從根本上就缺乏處理動態工業遺產的能力與視野。這種現象恰好印證了「皇帝」退位後的困境:一個無人負責的文化領域,自然導致了無人聞問、注定「沒事」的結局。這不僅突顯了東西方在遺產保存上的態度差異,更反映出歷史慣性如何在新體制中造成了意想不到的文化失落。
義大利的Diamond T 969A保存,正是西方「騎士精神」延續的明證:不僅政府透過文化遺產法提供框架,民間力量更是保存工作的主體。這與一些東亞富裕國家因「皇帝」退位後,未能成功將文化保存的責任與權力轉移給民間「騎士」的結構性問題,形成了強烈對比。透過這些比較,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文化是內化於日常態度中,而非空洞的宣傳。
技術規格與文化意涵
規格項目 | 細節 |
引擎 | Hercules RXC 6缸汽油引擎,112馬力 |
驅動系統 | 6x6全輪驅動 |
最大吊臂吊掛能力 | 10噸 |
車重 | 約9.5噸 |
生產年份 | 1941-1945 (民國30年-民國34年) |
主要用途 | 戰場救濟、拖曳損壞車輛 |
這些規格不僅展現了二戰時期美國工業的巔峰,更象徵了盟軍後勤優勢。文化層面上,保存這些車輛不僅是機械修復,更是對歷史敘事的延續。它們提醒我們,二戰不僅是戰火與英雄,更是無數工程師與士兵的默默貢獻。義大利街頭的Diamond T 969A,便是活生生的歷史課本,讓年輕一代觸摸到過去。
在當今數位時代,這些實體文物更顯珍貴。義大利政府透過《文化遺產法》(Codice dei Beni Culturali)保護類似物件,並以文明的交通法規鼓勵私人參與保存。這與台灣的現況形成強烈對比:後者因皇權遺緒與萬曆時代的農業官僚思維,眼中只有消滅老車的政策,不懂得「文化例外」的重要性,造成了看似自由民主的體制,實則仍陷在農業帝國時代的矛盾之中。這種「農耕年代的土人思維」,視舊物為負擔與廢棄物,而非資產。
結語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Diamond T 969A救濟車從二戰硝煙中走來,歷經戰後重建,如今在義大利街頭續寫傳奇。它不僅是機械奇蹟,更是衡量文化內涵的尺標。它的故事讓我們能更深刻體會歷史保存的意義,特別是東西方在文化保存態度上的根本差異。如那首詩所隱喻,在西方,文化保存是人人可參與的「騎士之事」;而在東方,古代文化是「皇帝」的統治特權,到了現代,即便體制上學習了西方的自由民主,公部門因功能化而不重視文化,同時又因皇權遺緒限制了私部門參與的能力,造成了文化保存的奇異困境。希望這能呼籲全球重視這些無聲的見證者,無論富庶與否,都應超越經濟考量,擁抱不計代價的文化之愛。如果您有機會造訪義大利,不妨留意街頭的「老兵」,它們的故事遠比表面豐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