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一頂為中華民國而生產的鋼盔

已更新:2022年4月25日

By Alexander & Sons Restoration - 中華民國103年10月16日

中華民國士兵戴著德式鋼盔的照片,應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裡令人費解的照片之一;之所以造成混淆的部分原因是德國與日本乃是屬於同一陣線;如果日本正在同中華民國作戰,那麼為何中華民國士兵會戴著德式的鋼盔呢? 事實上,這些照片裡頭的鋼盔並不是中華民國政府的仿造品,而是百分百德國製造的鋼盔。至於中華民國士兵配戴德製鋼盔的源由,必須從20年代國民政府與德國的複雜關係說起。


頭戴新式德製M35鋼盔的中華民國國軍士兵
頭戴新式德製M35鋼盔的中華民國國軍士兵

中德合作

德國與中華民國間的合作是非常合乎邏輯的,在民國20年代,中華民國及其軍隊正渴望著進行現代化,雖然亂事的軍閥大部份已經遭到敉平,但是這時候國內的各項生產力完全趕不上需求;外有日本帝國的步步進逼,內有共產黨人處心積慮推翻蔣中正的國民政府、好取而代之成為統治者的威脅。


蔣中正
蔣中正

假如國民政府打算同時抵抗內憂與外患,那麼它就需要一支配備最新式武器的現代化軍隊。當時的中華民國並沒有能力製造它所需要的現代化武器;不過,他們有豐沛的原料,而這可以用來獲取他們所需要的東西。問題是,中華民國能夠找誰呢? 美國、英國和法國都跟中華民國有租借條約,這三個國家的骨子裡希望中華民國繼續保持頹弱的狀態,免得他們從貿易協定與租借條約中所攫取的好處會受到影響。蘇聯先前雖然曾經幫助過國民政府,但是顯然它對中華民國另有所圖;而另一方面,德國在凡爾賽條約之後,喪失了包括中華民國租界在內的大部份殖民地。加上一戰之後,德國在遠東地區已經沒有建立殖民地的計畫。因為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使得德國雖然擁有睥睨全球的製造能力,但是卻無法取得生產的原料(譯註:德國損失了約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當時的德國在國際上幾乎孤立無援,因此這兩個國家便締造了一樁完美的結盟。中華民國將德國需要的原料出口,所獲得的回報是得以採購武器裝備來使其軍隊現代化。中華民國政府的領導人蔣中正對德國也是極度佩服,他也相信當時德國統一所遭遇的困境可以作為中華民國的借鏡。

中華民國的新式鋼盔

正是中德之間這樣的關係(譯註:《中德協約》於民國10年簽署),使得中華民國政府得以購買德國的 M35 鋼盔給其軍隊使用。為亟欲現代化的中華民國國軍來說,選擇德製鋼盔是非常合理的,因為 M35 是當時最新的戰鬥鋼盔。


早期 M35鋼盔的外盔製品,這正是出口至中華民國的款式
早期 M35鋼盔的外盔製品,這正是出口至中華民國的款式

M35 鋼盔由數片鉬鋼經由幾個階段的沖壓而成,能夠提供配戴者極佳的保護性,而其鋼盔盔緣能夠提供士兵頸部及耳朵有效的防護,帽舌也同樣能提供面部一些保護。M35較一戰時期的舊型鋼盔重量減輕許多,不過其所使用的鋼材品質卻好上許多;這型鋼盔一共有7種尺寸,從(周長)60公分一直到72公分不等。(譯註:塔勒/哈茨煉鐵廠所製造的尺寸:60-68)

內襯

民國24年生產的 M35 鋼盔,採用新款的 M31 內襯裝置
民國24年生產的 M35 鋼盔,採用新款的 M31 內襯裝置

這款鋼盔同時也改良了內襯裝置,主要利用2個鋁圈和3個銅銷及墊片組來固定;外鋁圈將內襯固定在鋼盔上,內鋁圈則是支撐著由羊毛材質做成的內襯懸吊,非常舒適。收藏家稱這個時期所使用的鋁圈內襯為未加強版,民國20到26年間,德國工廠所生產的均屬此型。


一組民國24年生產的銅質內襯開口銷及墊片,這是在中華民國 M35 鋼盔裡所找到的唯一版本
一組民國24年生產的銅質內襯開口銷及墊片,這是在中華民國 M35 鋼盔裡所找到的唯一版本

人們很快就發現士兵在行軍或是用不著的時候,常會把鋼盔用鋼盔帶掛在個人裝備上,這種作法很容易將外鋁圈給扯彎,時間一久鋁條就很容易斷裂。德國在民國26年時重新設計了外鋁圈,在外鋁圈的兩側分別鉚上2段的鋁條作為補強,而這第2版的 M35 鋼盔卻沒有機會被中華民國軍隊使用,原因是當這款加強版生產時,中德合作關係已經畫上句點了。


未加強與加強版的M31內襯對照
未加強與加強版的M31內襯對照

鋼盔帶

德製 M35 鋼盔的鋼盔帶與鋁質帶釦,這是國軍使用的 M35 制式鋼盔帶
德製 M35 鋼盔的鋼盔帶與鋁質帶釦,這是國軍使用的 M35 制式鋼盔帶

至少有三款的鋼盔帶是符合中華民國軍隊M35鋼盔的需求,最普遍的一款是德國的M35版本,是包含鋼盔帶與鋁質帶釦的基本款式;不過有不少與早先的釦環或是M27鋼盔帶,甚至與雙層夾帶也都能相通的例子,而德軍同樣也使用這些帶子。不過,在中華民國的M35鋼盔的鋼盔帶與內襯通常找不到製造商標或日期,原因是當時德國政府並未要求在生產時必須註明這兩樣資料;直到民國26年,德國政府才下令其承包商必須在所有的軍事裝備上註明商標與生產日期。是以在民國24到26年間,大多數運往中華民國的鋼盔配件與鋼盔本身都沒有任何商標。


M27 鋼盔帶
M27 鋼盔帶

專為中華民國生產的德式鋼盔

中華民國總計訂購了31.5萬頂的德製M35鋼盔(譯註:原文為22萬頂,但根據民國24年12月23日何應欽致翁文灝函中記載,是年已由德運華之械彈中有鋼盔9.5萬頂,另民國25年5月中華民國代表團訪德期間訂購軍火訂單中另有22萬頂,總計應為31.5萬頂,譯文已修正為31.5萬頂),發配給其軍隊使用。當時,世界上許多列強的軍隊還在戴著一戰時期的鋼盔作戰,配戴新款德製鋼盔的中華民國軍隊霎時搖身而成一支時髦顯眼的隊伍。無疑地,獲得撥發這些新式鋼盔的中華民國士兵們,其士氣大為提振,因為他們他們頭上戴的遠比當時其它部隊都要來得好,就連敵軍日本也自嘆弗如。


民國27年,部分入侵捷克的德國部隊,他們戴的是改製過的一戰時期鋼盔,看起來跟他們的父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沒差多少,而這樣的現象是由於德國將M35鋼盔供給中華民國所致
民國27年,部分入侵捷克的德國部隊,他們戴的是改製過的一戰時期鋼盔,看起來跟他們的父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沒差多少,而這樣的現象是由於德國將M35鋼盔供給中華民國所致

在民國24到26年間,大部分的德式鋼盔是由塔勒/哈茨煉鐵股份有限公司(Eisenhüttenwerke Thale A.G., Thale /Harz)負責生產,主要是為了消化來自中華民國的訂單。塔勒/哈茨煉鐵廠似乎力有未逮,於是Sächsische Emaillierwerke/ Lauter公司協助填補了這個缺口。奇怪的是,德國政府所授權這項M35鋼盔交易的決定,實際上對其軍備的重整是不利的;當中華民國軍隊接收到來自德國製造的新式鋼盔時,德國士兵則只能將就使用古董級的一戰時期M16、 M17,和 M18型鋼盔。這似乎對德國軍隊造成了相當長的影響。許多照片顯示,直到民國29年,為數甚多的德國部隊,包含菁英部隊在內,都還戴著一戰時期留下來的鋼盔在作戰。


塔勒/哈茨煉鐵廠的代碼與尺寸壓印。這種歌徳體印記於民國26年逐漸消失,而印有生產公司代碼(譯註:ET是Eisenhuettenwerke Thale A.G., Thale /Harz的製造代碼)的中華民國M35鋼盔應該就屬於這種
塔勒/哈茨煉鐵廠的代碼與尺寸壓印。這種歌徳體印記於民國26年逐漸消失,而印有生產公司代碼(譯註:ET是Eisenhuettenwerke Thale A.G., Thale /Harz的製造代碼)的中華民國M35鋼盔應該就屬於這種

中華民國軍隊所收到的鋼盔跟德軍本身所配戴的是一模一樣的;鋼盔的顏色是滑順、低光澤的綠灰色。雖然說中華民國的軍服並沒有特定的深灰色澤,不過這個時期德國所生產的深灰色鋼盔的色澤,變化範圍可以從淺灰一直到深「蘋果綠」。在中華民國的M35鋼盔上經常會發現到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在鋼盔圓頂內面會有一個紫色或黑色的小臥獅墨印,臥獅是塔勒/哈茨煉鐵廠的吉祥物,該公司通常會在所生產的鋼盔盔緣內側印上一個小小的歌德體ET壓印,所以要說這隻額外的一隻臥獅是用來作為該公司生產的鋼盔標記,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盔頂內的塔勒/哈茨煉鐵廠臥獅印記
盔頂內的塔勒/哈茨煉鐵廠臥獅印記

多出來的臥獅標記或許是跟之前壓印在盔頂的ET品管檢驗標章有類似的作用,證明該鋼盔是為軍事用途。

在M35的外盔盔緣後部內側兩邊都有熱沖壓的批號,這個號碼是工廠作為品管之用,從編號序列就能大概知道這頂鋼盔生產的時間範圍。這些由中華民國所訂製、印有ET標記的外盔上面,熱沖壓的批號應該是落在2000到3000出頭;而中華民國於民國26年收到其所訂製的最後一批鋼盔,其壓印的批號正好就差不多是3000出頭。而中華民國所訂製、印有SE標記(Sachsishe Emaillerwerke, Lauter公司代碼)的M35鋼盔似乎也是依循同樣的模式,批號從2075到3078。而德軍所使用這個時期生產的鋼盔則很少出現這些批號,原因應該就是前面提過的,多數塔勒/哈茨煉鐵廠和Sachsishe Emaillerwerke, Lauter所生產的鋼盔,大半都運往中華民國了。


某頂ET生產、尺寸64的M35鋼盔上的熱沖壓批號,這個批號顯示該盔的生產日期應在民國26年初,應為民國25年5月中華民國代表團訪德期間所訂購
某頂ET生產、尺寸64的M35鋼盔上的熱沖壓批號,這個批號顯示該盔的生產日期應在民國26年初,應為民國25年5月中華民國代表團訪德期間所訂購

一支穿著新式軍裝與配戴德製新式鋼的中華民國部隊,散發出英勇抖擻的自信
一支穿著新式軍裝與配戴德製新式鋼的中華民國部隊,散發出英勇抖擻的自信

容易辨識的徽章

民國26年,在上海作戰的中華民國士兵
民國26年,在上海作戰的中華民國士兵

雖然其鋼盔的顏色、內襯和鋼盔帶都跟德軍所使用的毫無二致,中華民國做了一個小修改,讓人一眼就看出這是他們的鋼盔。被某些人戲稱為「齒輪」的國民政府徽記,鮮明地塗在每一頂中華民國軍隊的M35鋼盔上。這些鋼盔在被送到中華民國時,上面是沒有青天白日國徽的,這是國軍經理倉庫裡的工作人員利用2塊小金屬模板及噴槍,將國徽給塗繪上去,貼花釉則是沒有派上用場。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齒輪」徽記或國徽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齒輪」徽記或國徽

徽章的原始尺寸是直徑3公分,當然後來有些成品的尺寸大小略有差異;一些舊照片裡頭的徽章上面似乎還有一層貼釉,不過仔細近看之後,才確認根本不是貼釉,而是琺瑯或者金屬的帽徽。這種差異或許是戰場上的應急辦法,或者是某個經理倉庫的特有作法。帽徽隨手可得,而且也可能更容易壓上或黏上鋼盔的表面;不過不管原因究竟為何,這種鋼盔被視為特例,因為絕大多數的照片和原始的樣本都顯示塗繪上去的國徽才是標準的作法。


原版的中華民國國徽為直徑3公分
原版的中華民國國徽為直徑3公分

一名中華民國士兵鋼盔側邊的琺瑯材質徽章,是用帽徽貼上而非塗畫的。
一名中華民國士兵鋼盔側邊的琺瑯材質徽章,是用帽徽貼上而非塗畫的。

實戰測試

沒多久,中華民國士兵就戴著德製新式鋼盔在戰場上進行測試。民國26年,日本帝國和中華民國間進入戰爭狀態(註: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宣布開始全面抗戰,蔣委員長發表廬山抗戰宣言) ,這場戰爭的首次大戰鬥場景就發生在上海的街道上;在這場戰役(淞滬會戰)裡,雖然不是全部的中華民國士兵都配戴德式鋼盔,不過大部分都是。中華民國軍隊裡最精良的2個師,也就是淞滬會戰裡最主要的作戰單位:87師和88師,頭上戴的全部都是德式鋼盔。說來有些奇怪,就是這款新式的德製鋼盔,是一頂原本為德軍需求所設計,甚至到今天依然是象徵二戰德軍的鋼盔,竟然不是由德軍率先使用於戰鬥中。這款鋼盔在中華民國士兵與日軍在上海激烈的街道戰裡,首度見血。


備戰中。一名戴著德製M35鋼盔的中華民國士兵,樣貌充滿自信,盔側的國徽清楚可見。
備戰中。一名戴著德製M35鋼盔的中華民國士兵,樣貌充滿自信,盔側的國徽清楚可見。

淞滬戰役裡,駐守在防禦工事裡的一名88師士兵
淞滬戰役裡,駐守在防禦工事裡的一名88師士兵

中德合作關係結束

雖然中華民國士兵在上海及之後的南京巷戰中,英勇地對抗日軍,不過最終還是不敵,敗下陣來。兩戰皆墨的結果讓人不禁懷疑中華民國是否能夠抵擋日本的猛攻;而希特勒在看到日軍的優異表現之後,下了一個比較實際的決定,就是跟日本結盟。也就在此時,希特勒召回所有派駐中華民國的德軍顧問,並且取消與中華民國的經貿協議;鋼盔與其配件的運送計畫也跟著中止,最後一批運抵中華民國的鋼盔是在民國26年上半年。由於無法繼續從德國獲得更多新的鋼盔,中華民國只能繼續使用舊有的德式鋼盔;而當內襯和鋼盔帶壞掉之後,只好用自製的新品來更換。而當二戰繼續發展下去,中華民國有了新的盟友,美國與英國。不久之後,壞了的德式鋼盔就被綽號「鋼鍋」的美製M1鋼盔所取代了;不過德製鋼盔還沒有退出戰場,不論是國府或是共產黨的中華民國游擊隊,依然戴著這些他們所拿得到的德製鋼盔,在對日戰爭裡繼續作戰。


兩名中華民國士兵,其中一員頭戴著美援的M1鋼盔
兩名中華民國士兵,其中一員頭戴著美援的M1鋼盔

戰後的使用

出人意料的是,即使在民國38年共產黨擊敗中華民國政府之後,中國共產黨的軍隊還繼續重新修改與使用這些已經是古董級的德製M35鋼盔,一直用到民國40幾年;甚至還有報導指出中共的士兵在韓戰裡依然配戴這款鋼盔作戰。你大概很難想像有些曾在二戰裡跟德軍遭遇過的美軍,竟然又再一次跟戴著一模一樣鋼盔的士兵作戰,只不過這次是在遠東。


一名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解放軍士兵,頭上戴著改製過的德式M35鋼盔。本照片攝於民國39至44年間
一名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解放軍士兵,頭上戴著改製過的德式M35鋼盔。本照片攝於民國39至44年間

收藏

原版的中華民國M35鋼盔:未經修改的民國20年代樣式|Helmet resides in the private collection of advanced collector J. Wu
原版的中華民國M35鋼盔:未經修改的民國20年代樣式|Helmet resides in the private collection of advanced collector J. Wu

今日,中華民國的M35鋼盔是藏家眼中的搶手貨,一頂未經修改、原版的中華民國M35鋼盔,可以賣到好幾千美金;事實上,在今天的收藏市場上很少見到原版且未經修改過的中華民國M35鋼盔。不像盟軍士兵在歐洲戰場上撿了好幾千頂的德軍鋼盔回去當作紀念品,中華民國的情況有所不同;民國26年,當上海淪陷之後,許多英美人士離開他們之前可以安全地觀看對面上演著淞滬會戰的上海國際公共租界,到被戰爭蹂躪過後的閘北街道四處瞧瞧;可能出於好奇或者是作為親眼目睹大戰慘狀的紀念品,有那麼幾個人會撿起一頂掉在地上的中華民國M35鋼盔帶回去。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有一些派駐在中華民國的美軍人員也是可能的中介者,主要是在上海跟北京這兩個地方;某些藏家的中華民國M35鋼盔已經可以追溯出其來源是某個退役的美軍在上海的馬路邊的攤商,或者是從某個被國軍棄守的倉庫裡拿來的。不過能夠保存完好,從而輾轉來到今日藏家手中的鋼盔,僅僅只是當初中華民國31.5萬頂訂單中的極少數,這也就是為何這頂中華民國M35鋼盔是二戰裡頭最稀有的鋼盔之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