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臺灣民族性百談|作者:山根勇藏

作者: 山根勇藏

譯者: 廖怡錚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23/10/04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6267283394

出版地:台灣


臺灣民族性百談|作者:山根勇藏
臺灣民族性百談|作者:山根勇藏

內容簡介

從服裝、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到文化差異,

一百篇臺灣民族性的分析評論,不只看見百年以來臺灣人的變與不變,

也讓人思考殖民統治下,臺灣人被置於何種認識空間

  1930年,日本領臺已逾三十載,統治看似牢不可破,但統治者真的瞭解被統治者了嗎?

  本書作者山根勇藏在1897年就來臺擔任教職,而後在警務局繼續從事教育工作,試圖讓第一線接觸臺灣人的警察更了解臺灣民情,以利執行勤務。

  「在本島從事島民的教化事業者,不管是一般的官僚公吏、教育者或是警察,首要之務就是要理解本島人的民族心理。」──山根勇藏

  有感於民族性相關論述貧乏,山根發憤著述,廣為蒐集資料,並結合自身經驗,寫成了《臺灣民族性百談》,於1930年出版。

   書中共一百篇評述,題材寬廣,包括臺灣人髒話的分析、臺灣人的金錢觀、臺灣人對蘭花的偏愛、廣東人和福建人的比較等等。取材對象有作者和臺灣人士的交流經驗、至各地參訪的見聞,以及報紙的新聞報導。從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到臺日比較,包羅萬象地描繪了百年前的臺灣眾生相,並且直言無諱地加以評論。行文輕鬆,不時點綴反諷和嘲弄,讀來有如親見作者在面前談笑風生。

  看見作者一些超級政治不正確的發言,例如臺灣人有盲從群眾運動的天分、農民組合有女學生加入是想藉此吸引年輕男性等,你或許想反駁「臺灣人才不是這樣!」卻不得不承認作者的文筆著實令人發噱。

  看見作者批評臺灣人使用道路完全不顧他人、邀請函上的時間僅供參考,你或許會嘆息「臺灣人還是這樣!」或許一百年終究不夠久,原來我們離1930年並不太遠。

  看見嚴禁和下九流結婚、租借妻子或「長外衣」是時尚衣著的描述,你或許會驚訝「原來臺灣人曾經這樣!」出書至今不過百年,臺灣人的面貌究竟已經翻了幾回?

  除了玩味本書描繪的臺灣人百態,我們也可以更進一步探究:作者觀看臺灣人時,採取了何種視角?如此追問,也就是深入了解何謂「殖民統治」的機會。因為強調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差異,正是殖民政府為自身統治建立正當性的嘗試,而「民族性」的書寫,也就可以在這樣的理解脈絡下開展更深入的意義。

  「我們不妨在閱讀時帶上檢視和驗證的眼光,反思這些內容是由何種背景的寫手,在怎樣的時代脈絡或是意圖下生成。透過這樣的沉浸、比較和剖析過程,我們可以把這些文字訊息還原成可資利用的線索,進而更瞭解、認識我們所屬,或是所來自的時代。」──周俊宇,本書導讀。

  本書過去曾有節譯本,篇數和內文皆有刪減,如今為完整翻譯本首次問世,並且於必要處加上註解,搭配歷史圖片,協助今日讀者跨越百年的時空隔閡。


作者簡介

山根勇藏(1870-1929)

  鳥取縣人,1896年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隔年即來臺從事教育工作。歷職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助教授、臺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教諭、臺灣總督府師範學校助教授、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囑託等職。

  曾經和臺灣學生大談婚禮聘金是否合理、在法院旁聽簡大獅的死刑宣判,也和臺灣的知識分子討論歌仔戲、在臺北周邊地區求訪並記錄臺灣髒話。

  生涯後期在警務局服務時,有感於執政當局不理解臺灣本島人之民族心理,立意鑽研,蒐集題材,撰寫成一百篇評述臺灣民族性的文章,陸續發表在《臺灣警察協會雜誌》上。晚年致力整理文稿,準備單獨成書,但草稿粗成就因胃癌去世,遺稿由後人整理為《臺灣民族性百談》出版。


導讀者簡介

周俊宇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博士,博士論文主題為近代日本有關臺灣漢人的民族性論述,現任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著有《黨國與象徵: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及學術論文十餘篇。另譯有《日本政治史》(合譯)、《「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近代日本思想史》、《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合譯)、《國旗、國歌、國慶:近代中國的國族主義與國家象徵》、《帝國的思考:日本帝國對台灣原住民的知識支配》、《臺灣蕃政志(伊能嘉矩增訂)中譯版》(合譯)等書。


譯者簡介

廖怡錚

  畢業於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臺灣史研究所、早稻田大學日本語別科。

  著有碩士論文《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專書《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譯有《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巨龍的胎動:從毛澤東到鄧小平》、《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晚清與中華民國》、《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從東南亞到東協》、《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歷史的轉換期8:1789年.追求自由的時代》等作。



原是警務局囑託的山根勇藏,其遺著《台灣民族性百談》此次付梓出版,在山内[繼喜]

保安課長的號召之下,廣徵序文。我原與山根君並無交集,然而因有前後任職同局的因緣,

特別是聽聞山根君在警務局任職五年多,於公務繁忙餘還抽空撰寫章之事,讓我不得不向山根君的努力表達深切的敬意。

遺憾的是,因目前職務繁忙之故,而無法讀完這部著作。不過,據聞這部著作是山根君傾盡多年於本島所積累的經驗知識,展現其特有的博學長才而完成的犀利作品,相信必定能為世人帶來不少裨益。

所謂的融合或是親善,其基調是彼此不管在優點或是缺點上,都能夠坦誠以對,相互理解和體諒。無論是政治、教育還是商賈,除了融合與親善之外,充分理解對方,是施行萬事的真諦。因此我們在支那或是本島做事,首先要理解對方的風俗習慣,又或者是將檢討、熟悉民族性格視為必要的工作。在這一點上,山根君的著作實已滿足這項需求,我相信擁有充分推廣給世人的價值。上京之際,匆忙以此短文代序。

昭和五年(一九三〇)四月二十一日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長 石井保


節錄

十七 臺灣人的好客

筆者經常會收到來自臺灣人家庭的邀請函和舉辦活動的通知。就連朋友少、不善交際的人都會如此,那麼那些朋友多、交遊廣闊的人想必會收到更多邀請。像是邀請你參加某某祭典、祖父母的大壽、父母的壽誕,或是迎娶媳婦入門,希望你能夠列席參加等,無論是什麼時候,宴客方都會極盡所能地招待,讓眾人賓至如歸。有時候是古風的大紅信封配上大紅邀請函,有時候是現在流行的四角信封配上金邊活版印裝的邀請函。有些邀請函,甚至還會附上從臺北出發前往目的地的火車時刻表、下火車後搭乘交通工具的方式等所有詳細的資訊。一開始會猶豫該不該參加,但是有時候主人或是代理人會特地前來,送上邀請函等文件,表示非常期望賓客當天能夠賞臉參加,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釋出善意,反倒讓人有些不好意思,諸如此類的狀況並不少見。有時候甚至會說,歡迎帶著朋友一同前來。這就像是在說,請你排除萬難,必定要賞臉參加一般。即便賓客接受主人家的善意,真的厚著臉皮帶著友人一同前行,主人家也不會顯露出任何嫌惡之情,反而是盛情款待,展露出全家人衷心期盼賓客到來的模樣,甚至還會抱怨為什麼賓客的妻子沒有一同前來。

臺灣人真的是非常的好客。會將賓客的多人數、客層優秀引以為傲的,絕非僅限於臺灣人。邀請遠在他方的賓客,也不是罕見的例子。桃園、新竹一帶還算是鄰近,筆者曾接收過來自臺南、高雄一帶的邀請,甚至也有收過從宜蘭、羅東這些沒有地方交通工具的地區所發送的邀請,大多是結婚典禮的場合。剛開始會覺得,從這麼遠的地方也會寄送邀請函過來,實在是非常奇特,但是仔細想想,如果把邀請函解讀為報告結婚消息的通知,倒也就不那麼奇怪了。以下是作為佐證的實例:某位友人收到臺灣人在上海舉辦結婚典禮的邀請函,可說是大吃一驚。他自己做出解釋,認為千里迢迢地前去參加,當然是符合禮儀的做法,但是如果沒有辦法前往,應該也不算是無禮之舉;在這種狀況下,他決定拍發祝賀的電報。

有些時候,邀請函或是通知的書信會在典禮的當天才送達,也有在典禮結束後才收到通知的例子;也可能會出現,原本是想要讓自己的祝賀電報在典禮當天送達,而計算好時間拍發,卻因為電報延遲的關係而趕不上典禮當天。

關於延遲這件事,筆者想到的是,有一次被邀請去參加結婚典禮,原本打算帶著祝賀的禮物出席,沒想到卻忘記攜帶禮物,打算之後再拿去對方家中補送,正好遇到平時就有交流的臺灣人前來,他勸誡我最好不要事後補送,因為祝賀的禮品,原本就應該是在事前贈送,在慶典後才送禮,在臺灣不算是有禮貌的做法。不僅如此,根據不同的場合,收禮的人甚至會因此感到不悅。也就是說,這就好像是會舉辦兩次結婚典禮一般,是個不吉利的兆頭。友人是這麼告訴我的,但是究竟是否每個地方都是如此,我至今還是懷抱著疑問。這不禁讓我覺得,我只是享用了美食,卻什麼也沒有付出,實在是非常地不好意思。

傳統的習俗是,在結婚的宴席上,新郎和新娘不會出現。而在宴席結束後,賓客們會蜂擁至新郎與新娘的新房,一一陳述自己的祝福和心情。新娘會準備甜茶,一一端給賓客,賓客則是將金錢放在茶杯中以示祝福。過去通常會放五十錢的銀幣,現在則是放一圓的紙鈔。對於出身名門的新娘而言,這樣的做法並不算失禮。對此,新娘會在之後贈送自己刺繡的手帕作為回禮,不知道這個習俗至今是否還留存。一面喝著甜茶的賓客們,會盡可能地說出有趣、突兀的話語逗弄新娘,新娘則是不能輕易地露出輕浮、不莊重的笑容。喜怒哀樂不形於色,是漢民族致力實踐的古訓,但是其壓抑情感的程度反而讓人覺得不太自然。而年輕一輩的人們,一半是出於有趣,一半是出於嫉妒,想要逗弄新娘露出笑容,說出一些沒有邏輯道理的話語,甚至做出奇特的動作想把新娘逗笑。如果只是讓新郎苦笑或是皺眉,還算是可以接受的程度,但如果賓客的舉止過當,也有可能會讓新郎大發雷霆。其實,新郎自己也曾經在別人的結婚典禮上展露過同樣的態度,但是換成自己的婚禮,就忘卻了自己過往的所作所為而氣憤填膺。人啊,究竟該說是膚淺,還是自私呢?據說也有不少人因為如此,而讓多年的好友情誼出現了隔閡。原來如此,如果是俗話說「睚眥之怨必報」的漢民族,那麼這種程度的事情,也是有可能會在彼此之間刻鑿出巨大的鴻溝。

關於結婚典禮,有件有趣的事情,在此有幸可以簡短介紹。忘了是什麼時候,有一次參加結婚典禮之時,新郎的父親娓娓述說出以上的內容,他想要終止這個陋習,一直在思考是否有好的解決方式。在賓客就座,酒過一巡之後,父親帶著新郎與新娘露面,介紹結束後直接讓新郎與新娘回到新房,並且闡述個人對於賓客前往新房一事的意見。關於新郎父親的個人意見,起初家人似乎面有難色,但是最終還是全盤接受,在婚宴當日按照新郎父親的預想執行,沒有發生任何事端,順順利利、喜氣洋洋地完成了婚宴。

在臺灣的風俗習慣上,有關喜事的慶典,會廣發招待和通知,反之,若是舉辦喪事,便不會通知太多人。或許是基於體貼對方的心意,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喜悅而不是悲傷的情緒,當然也是可能存在其他的理由。由此可以看出與日本內地的不同,在日本的風俗是喜慶不會大肆喧嚷,喪事則大多是盡可能地通知所有親友。喪事大多是突發性質,喪家會將大部分的喪葬事宜委託他人處理,被委託的人士會去找出名冊、禮簿等,無論遠近親疏,一概發出通知。至於接收到通知的人,在喜慶上或許會有失禮的時候,但是喪事可以說是人生的訣別時刻,必定會前往喪家弔唁、出席喪葬儀式,不敢懈怠。由此也可以看出民族性的不同。

十八 邀請函的兩種時間

在收到臺灣人家庭的招待和邀請之際,必須要有心理準備,會在等待上花費許多時間。如果沒有這樣的認知,就沒有資格說自己是可以介紹臺灣的「臺灣通」。讓賓客們等了又等,主辦方終於用一種慢條斯理、悠閒自適的態度現身,由此可以看出賓客們的品格。如果你認為主辦方出現後便會趕緊動作,手腳俐落地準備,那就大錯特錯了。雖然不是真的有計時,但是以前讓賓客等上三、四個小時左右也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最常見的狀況是兩個小時左右。近來讓賓客等待的時間,似乎有逐漸縮短的傾向,瞭解過去狀況的人們當中,反倒有人會因此覺得到臺灣人家中作客的感覺變得較為淡薄,似乎有種意猶未盡之感。

記得那是幾年前的春天,筆者前往某個臺灣人的家中參加喪葬典禮。筆者並未忘記典禮會在上午八點開始,但是因為過往的經驗,加上當天從早上開始就下起傾盆大雨,稍微衡量一下時間乘車,預計大約晚兩個小時,也就是在上午十點抵達喪家。沒想到那已經是喪葬隊伍正要出門的時刻。我內心大喊糟糕,只能偷偷摸摸地混入隊伍之中,表面上雖然裝作若無其事,心中卻感到十分羞愧,無地自容。隔天在《臺灣日日新報》的漢文欄中讀到喪家的葬儀報導,在喪葬隊伍步出門口之際趕到的來賓姓名,被顯眼地登載在當天與葬者名單的前頭,筆者從未感到如此地羞慚愧疚。想來也是,喪家主人是接受文明教育的紳士,擁有正確時間觀念,真正的新世代人。筆者近來與喪家主人有著密切的往來關係,竟然沒有察覺到這一點,實在是大大的失態。然而,接下來要說的,並不是因為筆者不服輸的心情才提出的,像是上述這種遵守時間的主人,是非常罕見的例子,如今仍然有不少事例,可以讓人充分體會到南國的氛圍。

約在三、四年前,筆者曾經被距離臺北不算遙遠的臺灣人某氏邀請,前往參加嚴君的新年招待會。邀請函上註明時間是下午六點,便按照字面上的約定,於能夠準時抵達目的地的時間出發。在火車上遇見幾位熟識的面孔,大家都是同樣要前往參加新年招待會的賓客。抵達之後,發現已經有許多賓客聚集,其中有很多是從臺北前來的人士。陳氏青年是士林對岸的社子臺灣人,過去曾經關照過他,他也是這一天的賓客之一。他對我說,現在我帶你到社子走走吧,我回答「應該沒有時間吧」,他說時間很充足,而且社子的家中有些蘭花,想讓我看看。我內心雖然覺得有些過意不去,但既然都被邀請了,還是決定動身前往社子。

陳家有許多蘭花,且全是超然逸品,令人垂涎三尺,捨不得離開。在這個時候也聽聞,在大稻埕親戚的陳家,擁有數十盆優秀出眾的十三太保。因為對方既招待了茶點,也已經過了一段時間,我催促陳氏青年應當趕緊返回嚴君家中,但是他卻絲毫沒有著急的模樣,表示就算是慢慢來,也絕對不算晚。如果說開始的時間是六點,已經過了一個小時以上,而在給臺灣人的邀請狀上則是註明下午五點,那麼就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以上了,但是卻還是遲遲未開始,難怪會說不需要著急。或許會有人覺得,怎麼可能會有這麼荒唐的事情?但是這是臺灣人自古以來的習慣,集合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所以特地把時間訂為五點。大致上來說,在臺灣人之間,若是較約定時間還要早抵達,恐怕會被懷疑人格,因為以前是在被邀請二次或三次之後,才會動身前往赴約。現在當然不會如同過去那麼誇張,但是在慣例上,即便是沒有特殊的安排,還是會盡量潔身自愛(?)*,不慌不忙、悠閒自適的赴約。另一方面,由於內地的日本人會依照時間赴約的賓客較多,而會在邀請函上將開始的時間往後挪動一小時。據說太早到場也不好,反而會被說是貪吃鬼、貪得無厭。於是筆者發現了在臺灣人的邀請函上有兩種不同的時間,分別是針對內地日本人與臺灣人兩類賓客。

果不其然,當我們回到邀請人的嚴君家中,賓客尚未到齊。後來又經過了一個小時,終於在樓上、樓下的各個房間召開筵席。這一天到場的賓客,內臺人共約百位。主人家或許是希望賓客們能夠盡量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不過似乎還是會讓人覺得有些太過悠閒。這一天在外面的廣場處,嚴君為了慶賀而請來三班臺灣大戲,熱鬧非凡,並安排讓賓客能夠從樓上觀賞戲劇。為了不讓賓客們感到無趣,竭盡所能、無微不至的招待,不僅陳列出書畫古董,還擺設各式的花卉盆栽。時至今日寫出這些,筆者並不是要抱怨或是發牢騷,只是想讓那些即將到臺灣人家庭作客的人,在事前有些心理準備罷了。

*譯注:此處的問號是按照日文原文。換言之,筆者認為可能是臺灣人認為是「自愛」的思考模式,但是看在日本人眼中不一定可以感同身受,所以在文中使用問號。


目錄

從大正民主後過渡到皇民化時期前的在臺日人「臺人民族性論」──山根勇藏《臺灣民族性百談》導讀 周俊宇

翻譯說明

序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長 石井保

前言 尾崎秀真

作者引言 山根勇藏

一 臺灣人喜愛音樂和戲劇

二 子弟戲

三 西皮福祿之紛爭

四 軒園之紛爭

五 田都元帥與西秦王爺

六 北管與南管

七 臺灣人與喜愛蘭花的嗜好

八 玉皇上帝

九 狗上屋頂

十 五月八日

十一 臺灣女性的殘忍行徑

十二 臺灣婦女的早起與喜愛洗衣

十三 支那婦女服裝的流行

十四 臺灣紳士的長外衣

十五 粗話

十六 話母

十七 臺灣人的好客

十八 邀請函的兩種時間

十九 不見臺灣醉漢

二十 臺北市內的私墾地

二十一 臺灣住民

二十二 支那民族

二十三 閩族與粵族

二十四 三邑人與四縣人

二十五 三官大帝

二十六 詩社之勃興

二十七 雞隻的放養

二十八 牛的使用方式

二十九 踏青

三十 信仰的神佛

三十一 分類械鬥其一(遠因與近因)

三十二 分類械鬥其二(省對省)

三十三 分類械鬥其三(府對府)

三十四 分類械鬥其四(縣對縣)

三十五 分類械鬥其五(姓對姓)

三十六 臺灣婦女的奇襲

三十七 分頭相續[齊頭式繼承]

三十八 過房子・螟蛉子・招夫

三十九 媳婦仔・㜁媒𡢃

四十 女性的名字

四十一 對待紙幣的態度

四十二 讀書人

四十三 科舉制度其一(歲科)

四十四 科舉制度其二(鄉試)

四十五 科舉制度其三(會試)

四十六 科舉制度其四(殿試)

四十七 科舉制度的小故事

四十八 臺灣的進士與舉人

四十九 五月節・划龍船

五十 分頭相續的弊病

五十一 臺灣民族與交通道德

五十二 臺灣民族的信仰

五十三 城隍爺其一(由來)

五十四 城隍爺其二(任務)

五十五 城隍爺其三(雜談)

五十六 考城隍

五十七 青山王

五十八 妻子的租賃

五十九 聘金的問題

六十 結婚證書

六十一 臺灣人愛打官司

六十二 差別待遇的利弊

六十三 中元普度

六十四 有應公

六十五 放置帽子的處所

六十六 廣東婦女腰間的鎖匙

六十七 十殿閻羅王

六十八 葬禮萬象

六十九 廣東族的少年

七十 極度的恣意妄為

七十一 學匪

七十二 複數口譯的實情

七十三 支那的各種歷史

七十四 惜別宴與贈送紀念品

七十五 登高

七十六 媽祖其一(自生平至升天)

七十七 媽祖其二(賜號賜封之種種)

七十八 媽祖其三(雜談)

七十九 迎神反對運動

八十 農民組合及其贈品

八十一 嫂子溺水也別伸出援手

八十二 敬字之習慣

八十三 商工學校及其畢業生

八十四 孔廟・文廟・文昌廟・關帝廟・武廟

八十五 一致的長衫

八十六 儒教

八十七 臺灣人不吃牛肉

八十八 道教

八十九 土壠間.農業倉庫

九十 童乩

九十一 佛教

九十二 和尚・道士・司公

九十三 齋教

九十四 吃人肉的漢民族

九十五 臺灣民族的財物觀

九十六 臺灣的上九流與下九流

九十七 臺灣民族的投書癖

九十八 婚姻及其種種

九十九 常講音・讀書音・官話音

一百 官學・公學・民學・書房

後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