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通往和平之路-民國34年(主曆1945年)太平洋上的資訊戰

已更新:2023年5月11日

通往和平之路-民國34年(主曆1945年)太平洋上的資訊戰

JosetteH. Williams

民國34年(主曆1945年)8月,整個世界完全陷入了一種對核子武器的徹底毀滅性力量震驚的狀態。50多年後,對核子武器威力的震驚,依舊搶走了日本真正投降過程中這段不為人知的故事的鋒頭,許多美國人相信日本的立即投降乃是投下原子彈的結果;更糟糕的是,年輕一代的日本人似乎認為轟炸廣島跟長崎的行動只是毫無緣由的獨立事件。而對於民國34年(主曆1945年)8月間所發生的歷史之無知與輕忽,可能會演變成二戰悲慘遺禍之一。


無疑地,盟軍憑藉著軍事武力與奮戰精神的優勢,擊潰了日本。但實際上是透過盟軍通訊網路直接將戰爭資訊與天皇前所未有的回應傳遞給日本民眾,方才迫使日本接受戰敗的事實。以下內容是關於美國政府機構戰爭新聞處(OWI)及該單位在日本帝國投降過程中所扮演的戲劇性角色。


二戰時期普遍散發於太平洋諸島的傳單,內容是鼓吹日本戰士自願投降。(所有文件與照片均由作者提供)
二戰時期普遍散發於太平洋諸島的傳單,內容是鼓吹日本戰士自願投降。(所有文件與照片均由作者提供)

二戰時期普遍散發於太平洋諸島的傳單,內容是鼓吹日本戰士自願投降。(所有文件與照片均由作者提供)
二戰時期普遍散發於太平洋諸島的傳單,內容是鼓吹日本帝國戰士自願投降。(所有文件與照片均由作者提供)


戰爭新聞處

關於戰爭新聞處在太平洋戰爭末期的貢獻,已經在許多刊物上約略提及,然而人們從來未曾有機會一窺全貌(註1)。戰爭新聞處負責利用資訊戰來提高對日本軍事領袖的不信任、打擊日本軍人與人民的士氣,同時鼓勵投降。這些資訊利用無線電廣播及傳單方式,向日本本土及隱匿在盟軍所佔領的太平洋諸島上的敵軍,進行播送。


戰爭新聞處是由非軍職人士運作,配合軍方聯絡人員的協助。負責人為艾爾默˙戴維斯,歸國務卿詹姆斯˙伯恩斯管轄。其決策經參謀聯席會議的批准後實施,由戰爭部長亨利˙史汀姆森負責協調;愛德華˙巴瑞特是國外分部機構的主管,布萊德福˙史密斯則為位於夏威夷的太平洋中區作戰中心負責人,作者的父親理查˙胡博特則派駐前線的塞班島。


此一通訊網路甚為複雜,戰爭新聞處透過其位於舊金山的辦公室來監控東京的廣播電台,將情報摘要整理後,轉呈華府。華府則負責製作回應內容並予以編成密碼,然後再透過夏威夷中轉給位在塞班島上的戰爭新聞處的印刷所與無線電台;而印刷文件則經過改寫以避免被破譯。


塞班島隸屬於馬里亞納群島,自民國7年(主曆1918年)起便為日本所控制;美國海軍陸戰隊第2、4師協同美國陸軍第27師,於民國33年(主曆1944年)7月7日攻下該島,該戰役堪稱二戰花費最貴的戰事之一。在歷時29天的戰鬥裡,至少3,000名美軍及將近30,000名日軍魂斷沙場,這是一場關鍵性的戰役—塞班島的地理位置在東京東南方1,920公里處,由此日本及中華民國都在盟軍轟炸機的攻擊範圍內,這為進攻日本本土提供了一個集結場所,同時也能直接向日本民眾進行無線電廣播。


奪下該島後,美軍繼續留在塞班島,除了一面監控日軍戰俘之外,同時建造一座龐大的陸軍航空隊基地,籌畫轟炸路線,並且協助民間的戰爭新聞處投入心理戰的工作。戰爭新聞處透過50,000瓦標準電波的KSAI電台,從塞班島對日本進行無線電的訊息轟炸;KSAI也可收聽發射自夏威夷戰爭新聞處所屬電台的100,000瓦短波,然後再對日本進行發送。日語廣播內容包含戰況新聞、轟炸警告,還有塞班島的日軍戰俘催促日本人投降的訊息等。KSAI的無線電發送有幾個主要對象:一是新聞的關鍵來源也就是日本的文人政府,在某個時期當狂熱的日本軍國主義份子封鎖文人領導者獲得戰況消息時,他們便靠KSAI得到消息。二是盟軍在太平洋佔領的諸島上隱藏的日軍,以等同戰俘的對待條件來引誘其投降。三則是盟軍飛行機組人員,戰爭新聞處以不分日夜的無線電發送來導引B-29轟炸機返航,拯救人機平安(註2)。


同一時間,在塞班島上也趕工印製日語的報紙與傳單。從該地起飛的陸軍航空隊B-29轟炸機,從約6,100公尺高空,投下約227公斤、由燃燒彈彈殼所改成的傳單炸彈。這些彈殼在約1,220公尺高度時打開,讓幾百萬份的傳單散落日本國土,有效地將訊息傳送到整座城市之中。光是在心理戰正式進行的最後3個月裡,戰爭新聞處就製作並散發了至少6千3百萬份的傳單,將戰爭的實際狀況與預計進一步摧毀的城市名單告知日本民眾(註3)。戰後調查發現,日本民眾相當信任傳單的內容,許多在轟炸城市名單上的居民立刻打包行李,離開家園(註4)。日本政府對這些傳單非常重視,任何持有傳單或是閱讀其內容的人,而未繳交給當地派出所者,一律逮捕。而在日本以外的地區,這些傳單被投到盟軍所佔領的島上洞穴、隧道等隱匿處附近,向個別的日本軍民鼓吹投降行動(註5)。



從塞班島起飛的B-29轟炸機,按照航線飛經富士山,前往日本城市投送戰爭新聞處的傳單。
從塞班島起飛的B-29轟炸機,按照航線飛經富士山,前往日本城市投送戰爭新聞處的傳單。


日本內部的傾軋

民國34年(主曆1945年)的日本,存在著兩個政府:一個是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的軍人政府,另外一個是長久以來意識到投降之必要的文人政府。軍人政府明顯佔了上風,方法是靠政治恐嚇及監禁威脅,迫使文人領袖們就範。


文人政府與軍人政府間的立場摩擦、政治派系間的意見不合,及不同世代間的緊張對峙等,造成民眾對時局現況接收到各種互相矛盾的混亂說法。美國戰爭新聞處的職責是要拆穿瀰漫日本及其佔領地區的謊言,同時也要想辦法讓天皇、政客和老百姓相信盟軍的勝利已是囊中物了。


設計成日本錢幣的宣傳單是要引起注意,背面的文字將衰退的購買力跟軍人對政府的支配能力做了連結。
設計成日本錢幣的宣傳單是要引起注意,背面的文字將衰退的購買力跟軍人對政府的支配能力做了連結。
設計成日本錢幣的宣傳單是要引起注意,背面的文字將衰退的購買力跟軍人對政府的支配能力做了連結。
設計成日本紙鈔的宣傳單是要引起注意,背面的文字將衰退的購買力跟軍人對政府的支配能力做了連結。


無疑地,在民國34年(主曆1945年)仲夏之際,日本政府機構、軍方和一般老百姓,同樣都瞭解到他們的國家將無法贏得戰爭的事實。日本的城市無時不暴露在攻擊行動之下,雖然盟軍設法避開日本天皇皇居,但是3月9-10日,為時6小時的轟炸已經將首都東京夷為平地,造成10萬人死亡、至少100萬人無家可歸,傷亡數字甚至比之後的廣島原爆還要慘重。而縱使當他們意識到必須從主動的向外侵略轉為被動的固守國土時,日本軍方依然保持著頑強不屈的姿態(註6);在心理層面和技術層面上,他們對這最後一戰,已有充分的準備,而盟軍也從未低估(或許今日,我們有時的確如此)日軍領導人企圖維護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的光榮傳統。



強力播送投降提議

民國34年(主曆1945年)7月26日,美、英、俄三國領袖於德國波茨坦會面,同意給日本一個結束戰爭的機會(註7);條件是裁減與廢除日本軍隊、終結軍方勢力在政治領域的影響力、盟軍佔領日本、日本歸還自民國3年(主曆1914年)起所獲太平洋諸領土、迅速裁決戰犯、維持非軍事工業;言論、宗教及思想自由的建立、尊重基本人權等。會議結論的最後一部分乃是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否則另外的下場是「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註8)


就在波茨坦宣言發表當天的晚上7點,戰爭新聞處的KSAI電台便以固定的間隔,開始向日本播放投降條件。戰爭新聞處同時也印製日語版的投降提議全文,由B-29轟炸機投放了超過3百萬份的傳單,因此日本官員能夠在透過外交管道送達的正式公報發表前一天,就知悉《波茨坦宣言》的條文內容。


日本內閣及最高戰爭指導委員會立刻召開聯席會議,他們差不多從7月26日到8月14日間,不分晝夜地討論;即使在廣島與長崎遭到原子彈轟炸之際,他們對於日本是否要投降、何時投降及在何種條件下投降的爭論,遲遲未能達成共識。7月27日,在日本的文人外交部長未出席的例行會議之後,日本的軍國主義領袖們向全世界的媒體發布通知,拒絕波茨坦會議的提議(註9)。


戰爭新聞處的人員正在將KSAI電台的交換機調至新的頻率,以避免日軍的干擾。
戰爭新聞處的人員正在將KSAI電台的交換機調至新的頻率,以避免日軍的干擾。


轟炸再升級

到了7月28日中午,戰爭新聞處位在塞班島的印刷所正在加緊趕印通知單,為了警告未來幾天將遭受轟炸的35座城市居民,讓他們有時間進行疏散撤離。大概有1百萬張的傳單落入了名列預計轟炸目標的城市裡,傳單上用日文寫著城市名稱,上頭還有5架B-29轟炸機凌空投彈的圖樣。雖然如此費盡心思的努力,卻仍有那麼多美國人不曉得日本城市早在轟炸之前就已獲得警告一事,真是令人吃驚。直到今日,B-29轟炸機機組人員回想起那些警告傳單,有可能會讓他們更容易成為日軍飛機或防空砲兵部隊的目標時,還是心有餘悸;不過,他們當時都一致贊同柯帝斯˙李梅將軍的大轟炸提案(註10)。軍方報紙以「B-29轟炸機司令部下令開火」及「580架B-29轟炸機將在警告傳單之後施以3,800噸的投彈攻擊」(註11)之類的標題來凸顯這項空前的行動。想像這些轟炸目標城市的居民,抬頭發現超過100架B-29超級堡壘轟炸機飛越頭上的畫面,你應該就會比較理解盟軍這個寧願讓自己的飛行員冒險,也要警告日本居民的決定。


大肆宣傳廣島毀滅慘狀

8月6日凌晨2時45分,盟軍B-29轟炸機「伊諾拉˙蓋伊」號自塞班附近的天寧島起飛,她的主要目標是已經整裝準備迎擊盟軍進攻的日本陸軍第2軍的駐地—廣島。上午8時15分,「伊諾拉˙蓋伊」投下了1顆原子彈,廣島立刻就遭到摧毀了。


鏡頭回到塞班島,戰爭新聞處的印刷所正在努力印製傳單,內容除了展示廣島原爆後的殘破真相之外,同時也預言了因為沒有立即接受《波茨坦宣言》條件之故,將會有更多日本城市遭受類似的命運。到了8月9日,已經有超過5百萬份關於原子彈轟炸消息的傳單投放到日本的主要城市,而戰爭新聞處的無線電台則每15分鐘向日本播放類似的訊息。


戰爭新聞處第2106號傳單的正面是「李梅大轟炸傳單」;民國34年8月1日,這些傳單被投往廣島、長崎及另外33座日本城市。 黑水博物館館藏
戰爭新聞處第2106號傳單的正面是「李梅大轟炸傳單」;民國34年8月1日,這些傳單被投往廣島、長崎及另外33座日本城市。 黑水博物館館藏


傳單背面寫著如下的日文警告內容:


「請仔細閱讀本內容,因為這可能會拯救你或者你的親戚朋友一命。在接下來的幾天,背面所註明的城市,將有部分甚至全部會被美國炸彈給炸毀。這些城市因擁有生產軍事用品的軍事設施、製造廠和工廠等等而列名;我們誓言要徹底摧毀這些軍閥們用來拖延無謂的戰爭的工具。但很不幸的是,炸彈不長眼;因此不願傷及無辜百姓的美國陸軍航空隊,依據美國政府的人道政策,在此警告諸位撤離被列名的城市,以求保命。美國的作戰對象是奴役日本人民的軍閥們,而非日本人民;美國所帶來的和平,將會使遭受日本軍閥迫害的人民重享自由,同時也意味著日本將會有一個嶄新且更美好的未來。你們應該重新尋求能夠終結戰爭的好領袖,我們無法保證只有這些列名的城市才會遭受攻擊,但名單上的城市皆有可能受害;所以請務必留意我們的警告,立刻撤離這些城市。」

(參見理查˙胡博特所著:《戰爭新聞處的塞班島任務》—致美國新聞處正式報告,華盛頓特區,民35|主曆1946)



東京方面的優柔寡斷

日本官員立刻派遣了科學家和軍事人員前往廣島,評估原子彈所造成的損害,然而他們對於投降與否,依然沒有共識,陷入困境。由4名軍方代表及2名文人代表所組成的最高戰爭指導委員會,意見相持不下,無法一致取得代表內閣及天皇的結論。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大將、海軍參謀總長豐田副武大將、陸軍部長阿南惟幾大將等三人,堅持主張任何的投降協議都必須保證天皇繼續作為至高無上的國家元首的地位、禁止盟軍佔領如東京等等的大城市,同時要求由日本自行解除武裝並自行就戰爭罪行來進行懲處的權力。與之意見相反的三人(內閣總理大臣鈴木貫太郎、外務大臣東鄉茂德、海軍大臣米內光政大將)則主張《波茨坦宣言》乃是盟軍的最後通牒,他們認為唯一可商議的是天皇地位的官方見解模糊之處—因為《波茨坦宣言》已經專門針對武裝部隊提出「無條件投降」的通告。


8月9日,最高戰爭指導委員會從上午11時開會到下午1時,而日本內閣成員—其中包含4名最高戰爭指導委員會委員—則從下午2時30分召開會議,一直到當天深夜11時才結束。這兩個會議都未能作出決定性的共識;而這些會議裡激烈分歧的討論,在在顯示他們正深陷於無比冷酷的現實之中。不僅僅廣島和長崎,而是除了京都所在的歷史古廟區域之外,所有的日本大城市都已經被摧毀殆盡。日本防空總部報告指出,在日本大城市都已經被摧毀殆盡。日本防空總部報告指出,在206座城市之中,有44座幾乎遭到夷平;而包括東京在內的37座城市,有超過3成的建物面積遭到破壞(註12),將近2百萬的軍民喪生,至於受傷及無家可歸的另有8百萬人。歷史學家艾德溫˙瑞紹爾提醒我們一件事,就是盟軍焦土式的轟炸對日本的破壞十分徹底,這是日本歷史上所遭受首次軍事及工業上的全面挫敗,而這讓她花了足足10年的時間,才恢復到戰前的生產力(註13)。


廣島跟長崎所釋放的破壞力急速傳開,也讓在東京舉行會議的官員們頓時壓力驟升;縱然如此,最後還是靠天皇破天荒的決定,以及戰爭新聞處極盡所能地宣揚天皇的作為,日本軍人與文人政府間的僵局才得以突破。


8月9日的內閣成員會議結束半小時之後,內閣總理大臣鈴木貫太郎與外務大臣東鄉茂德召集內閣成員及最高戰爭指導委員會委員、樞密院議長平沼騏一郎男爵等人,舉行御前會議。在一處燠熱且不通風的防空洞裡,天皇花了好幾個小時,凝神靜聽每一個針鋒相對的論點。通常天皇所扮演的政治角色,是被動地支持內閣會議的決定;但在8月10日凌晨2時,日本的裕仁天皇鼓起他的道德勇氣和精神領袖的風範,透過感人的聲明,指示日本應該接受同盟國《波茨坦宣言》的條件。


不論就實際考量或情感因素,裕仁天皇很早就盼望戰爭早日結束,而這一切都有跡可循;他在民國15年(主曆1926年),25歲之時登基;除了才智兼具,他同時還是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個性安靜、內向。戰爭期間他都待在東京,從親眼目睹盟軍的摧毀狀況,他便已了解他的國家其它地區所遭受的猛烈攻擊。綜合多方歷史學家的說法,他發現軍人政府的主張多屬利己主義而且妄自尊大(註14)。 文人內閣成員和其他政府官員對此並未有所質疑,讓天皇更肯定其打算結束這場災難的決心。


時間來到了8月10日凌晨3時,內閣及最高戰爭指導委員會接受天皇所表達的意願,不情願地一致投票表決通過接受波茨坦會議的提議,但條件是天皇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不受改變。到了上午7時,外務大臣東鄉茂德分別透過駐瑞士大使加瀨俊一向中、美兩國,及駐瑞典大使岡本季正向英、俄兩國,發布了日本政府願意接受盟軍投降條件的聲明;這時,日本官員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候盟軍的回應。


華府的騷動

華府方面就日本方面要求修改波茨坦會議的協議內容,進行熱烈的辯論。歷史學家羅伯特˙布陶詳述了不同立場的意見:一派人士相信同意日本的附帶條件,將會導致戰事的拖長;另一派則認為繼續維持天皇的領導地位將會有助於戰後的重建工作(註15)。


最後,國務卿詹姆斯˙伯恩斯一派勝出,他負責撰寫同盟國的回應,保證天皇得以繼續保有其無上的領導地位,但是「從投降那一刻起,天皇和日本政府過去統治國家的權力便應該歸屬於盟軍最高統帥。」這份回應陸續獲得英國、中華民國、澳大利亞,及蘇聯最後一刻的同意,然後透過瑞士聯邦外交事務部轉交日本帝國政府(註16)。



宣告世人

此刻,戰爭新聞處將扮演其最戲劇性的角色。

技術上來說,日本尚未投降,戰爭也尚未結束。杜魯門總統已下令盟軍轟炸機對日本軍事設施的戰略轟炸行動必須持續。日本民眾對其政府計畫投降一事毫無所悉,而東京電台依舊不斷勸告所有的日本人要對盟軍的進攻作好萬全的準備。

在這場搶救仍在作戰士兵性命的比賽中,當同盟國接受日本要求修改波茨坦會議的協議內容一事被轉交到瑞士的同一時間,戰爭新聞處位於夏威夷及塞班島的電台也透過無線電收到了內容。美國戰爭部給戰爭新聞處寄了一份急件,命令該處即刻利用傳單及無線電廣播,直接向日本民眾告知該國政府已經提出投降要求、同時同盟國也已經接受的訊息。這項來自白宮的命令讓戰爭新聞處的所有人士氣大振,立刻全心全力投入宣傳工作。華府方面已經將擬妥訊息的內容,透過電話口述給戰爭新聞處位於夏威夷抄收,同時翻譯成日文並且排印,然後在2個小時之內利用「 無線電傳真照片」傳送到塞班島。


在戰爭新聞處位於塞班島的印刷所,日本戰俘協助印製傳單和報紙。
在戰爭新聞處位於塞班島的印刷所,日本戰俘協助印製傳單和報紙。


戰爭新聞處在塞班島的17名工作人員面臨到前所未見的巨大挑戰,到了8月11日午夜,也就是華府接到日本要求的48小時之內,戰爭新聞處的3部威奔多佛高速印刷機,未曾間斷地連續印製了共75萬份通知日方投降要求的傳單;到了翌日中午,戰爭新聞處第2117號傳單已經印妥超過5百萬份。

不過戰爭新聞處無須獨力完成這件重要的任務,塞班島的海軍基地指派了2組各15人的海軍小隊,負責將傳單裝進炸彈彈殼以進行運送。當陸軍航空隊及自願協助的塞班島日軍戰俘們將這些傳單裝上第73轟炸機大隊的B-29上之後,所有針對日本的轟炸行動也宣告終止。了解到日本的軍事統治實際上是自殺的行為後,部分戰俘也協助印製傳單,目的是讓日本民眾能夠獲得正確的資訊。最後,他們甚至在戰爭新聞處的監督之下,協助盟軍對日本發行的新聞用紙的抄寫工作。


民國34年,工作人員正在將戰爭新聞處的傳單裝車,準備運送到塞班島的陸軍航空隊基地。
民國34年,工作人員正在將戰爭新聞處的傳單裝車,準備運送到塞班島的陸軍航空隊基地。


8月12日,飛機於午後1時30分、4時30分、晚間7時30分、11時30分等時間,分批起飛,將該國政府的投降要求這項消息投送給日本民眾。數百萬張5 x4吋的傳單如落雨般從天而下,告訴日本人民關於投降的訊息。


這些美國飛機今天不是要來轟炸你們的,美國飛機換投傳單乃是因為日本政府已提出投降要求,而每個日本人都有權利知道投降的內容,以及美國政府及英、中(中華民國)、俄各國所作的回應。現在貴國有機會可以馬上終止戰爭,詳閱下面兩份正式聲明後,你將會知道戰爭會如何結束。

日本政府投降要求的逐字稿及國務卿伯恩斯指出同盟國同意接受的回應內容,分述在兩段文字裡;而KSAI電台也不斷向日本人民重複播放相同的內容。

這些從天而降的資訊彈幕的重要性是再怎麼被誇大都不為過,因為這是日本人民首度知道他們的政府企圖投降的事實;同時這也是日本官員最先獲悉盟軍同意接受投降要求的管道,戰爭新聞處的傳單通知比收到透過瑞士轉來的正式外交回覆,整整提早了3天。


天皇的命運

飄落在皇宮地上的傳單立刻被掌璽大臣木戶幸一侯爵交給天皇,天皇知道日本民眾此刻已經獲悉政府的投降意圖,更重要的是,日本基層的士兵、水手和飛行員也都知曉了。

由於擔心有心人士發動軍事政變好讓戰事繼續進行,天皇決定採取另外的行動來確保衝突得以解決。8月13日,就在內閣成員被召集參加緊急會議之際,阿南惟幾大將、梅津美治郎大將及豐田副武大將等人出乎意料地重新提出異議,指出原始的《波茨坦宣言》中,規定將依據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政府的條件是違背日本的傳統,因此絕對無法同意。此一逆轉讓天皇加快腳步,在另一個御前會議裡激昂地排除眾議,宣布日本將會接受美國國務卿伯恩斯於8月11日,代表同盟國所發的訊息中所同意的《波茨坦宣言》修改版本。

史無前例地,天皇決定以外交管道向盟軍遞送,及自己的錄音向其人民廣播放送兩種方式,頒布詔書來宣布投降。這項決定有多重大唯有了解其背景的人才知道:天皇被認為具有神性—只有極少數的人民親眼見過,而且從來沒有日本人民聽過他的聲音,而裕仁天皇深知他的錄音廣播所帶來的重大影響。

8月14日,天皇錄製了2張終戰詔書的唱片準備給翌日的廣播使用。而意識到這麼強而有力的傳播方式,無疑將會宣判戰爭就此結束,因此主戰的軍人派從駐守東京要塞的部隊調派兵力,趁夜對皇居發動攻擊、囚禁天皇以搶奪錄音唱片。不過他們並未得逞,因為唱片被安放在電台裡。當夜稍晚,陸軍部長阿南惟幾大將由於無法主張他的想法及控制部隊,自盡身亡,他是日後陸續作出這類自殺行為的第1人。


終戰詔書

8月15日中午12時,驚愕的人民從高音調、微顫且陌生的錄音講話中,聽見了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的最終決定。


舉世因此而歡騰,在紐約的時代廣場擠滿了慶祝的人海;在義大利的那布勒斯,一場由美國聯合勞軍組織安排的安德魯絲姊妹表演活動則陷入混亂,原因是一群即將從歐洲登船前往太平洋的厭戰士兵們,聽到日本宣布投降後頓時意識到他們不用出發而欣喜若狂。而在靠近東京的一處戰俘營裡,一名還等著被毒打的美國大兵突然手裡多了一只用紙杯裝的清酒,面帶笑容的戰俘營工作人員告訴他戰爭結束了。


在塞班島,戰爭新聞處的工作人員終於可以稍微喘口氣,享受此刻的喜悅。他們為了投降的日本人民已經賣力地製作通知傳單,投放的範圍除了日本國土之外,也包括了滿州國、中華民國、新幾內亞和菲律賓。



華府的致謝

國務卿伯恩斯第一時間便向戰爭新聞處駐夏威夷及塞班島的工作人員表達感謝之意,一份來自華府、日期註明為民國34年(主曆1945年)8月17日,由夏威夷的主管布萊德福˙史密斯所寄的急電寫著:


謹遵國務卿伯恩斯之請,向在日本即將投降之前,所有參與排印、翻譯、寄運及分送這份重要傳單的有關人員,致上感謝之意。如國務卿伯恩斯所深信的,本處的每一位同仁同樣也相信,正是這份傳單促成了最終投降的實現。如蒙你將這份感謝傳送至與此任務有關的每一位,不勝感激,包括理查˙胡博特(前線地區負責人)、陸軍航空隊及心理戰等等同袍,還有戰爭新聞處的每一個人,你們因為這項出色的任務而值得最誠摯的恭賀。

9月2日,代表天皇的日本官員與代表美國、中華民國、大不列顛聯合王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澳大利亞聯邦、紐西蘭自治領、加拿大自治領、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與荷蘭王國的同盟國官員簽署正式的投降文書。


雖然一直到民國35年(主曆1946年)3月12日止,戰爭新聞處透過位於華府的總部繼續負責相關的國內事務,但是海外的任務則在日本投降之後逐漸停止。民國34年9月7日,塞班島前線地區正式交由美國新聞處負責監督;民國34年(主曆1945年)10月31日,戰爭新聞處的夏威夷辦公室正式關閉,而回到華府的前線地區負責人理查˙胡博特,憶及他的夥伴們時則感性地說:


我覺得很榮幸也很驕傲能夠在戰爭新聞處服務,它是一個貢獻良多而一般輿論卻又知之甚少的單位。由於在海外從事秘密任務,軸心國對戰爭新聞處的瞭解絕對比我們自己國內的人民還要多。

事實是過去幾十年來的確如此,不過戰爭新聞處在太平洋戰爭最後時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今日終於為世人所知曉了。

注釋:

註1 戰爭新聞處為羅斯福總統根據行政命令第9182號,於民國31年(主曆1942年)6月13日所設立的,「目的是確保美國人民及其他反對軸心國侵略的各國人民都能獲得最真實的戰爭資訊的權利。」後續的行政命令則授權戰爭新聞處於海外進行有利於戰爭勝利的宣傳工作。進一步資訊請見:「國務卿伯恩斯致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小組之聲明」,《國會議事錄》,民35年(主曆1946年)2月19日。


註2 根據布萊德福˙史密斯的報告指出,「在任務的第1週,4架B-29轟炸機靠著無線電台而安返基地,免於迷途;到了4月,則有至少20架B-29藉此電台平安返航。」佛蒙特大學圖書館私人文件,頁18。另見,民34年(主曆1945年)8月12日,美國陸軍丁寧中將寫給戰爭新聞處駐塞班島負責人理查˙胡博特的信:「你們保持無線電的全天候播送,具有雙重意義:一是長距離的無線電歸航設備對我們的戰鬥任務導航非常有幫助;二是這些節目內容對提升我們參與這些任務的戰鬥小組的士氣,貢獻良多。」


註3 理查˙胡博特,「戰爭新聞處的塞班島任務」,致美國新聞處正式報告,華府,民35年,頁88-9圖表。


註4 布萊德福˙史密斯,「在日本的宣傳戰與反宣傳戰」,頁21-2,佛蒙特大學圖書館私人文件。


註5 傳單的效果深深烙印在駐沖繩的美國陸軍31旅B連士兵心中,因為他們親眼目睹一名漂亮的少女一絲不掛地向他們投降。她誤解了傳單上的措詞,上面寫著男人打赤膊出來,至於女人則「跟他們一樣出來(come as they are,照原來的樣子出來)」,軍事報紙《星條旗》,民34年(主曆1945年)6月29日。


註6 早在民國34年(主曆1945年)3月10日,陸軍部長杉山元大將就曾指出,「敵人進攻日本國土的行動已為期不遠。」東京電台每日文摘,戰爭新聞處海外分部,舊金山。


註7 同盟國中緬印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透過電報參與波茨坦會議的討論。


註8《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文件:民國34年(主曆1945年)日本投降》,國家檔案暨文書服務處,華盛頓特區,民65(主曆1976年)。


註9 按外務大臣東鄉茂德所著《東鄉茂德外交手記——時代の一面》英文版(紐約,西蒙與舒斯特出版社,民45|主曆1956)頁313所述,日本的通知很明顯的是要回應盟軍的傳單作戰,與德國指稱該國缺乏應付空中封鎖之道有所不同,特別指出「東方人是由更堅硬的物質所作成」,引自《費城詢問暨公共紀事報》,民國34年(主曆1945年)8月5日。


註10《新聞週刊》,民國34年(主曆1945年)8月6日,頁25。


註11《每日目標》,塞班島,第2卷第92期,民國34年(主曆1945年)8月7日。


註12《戰爭新聞處每日文摘》,第7期第46號,民國34年(主曆1945年)8月23日。


註13 艾德溫˙瑞紹爾,《日本人》(劍橋,麻塞諸塞州:哈佛大學出版社,民66|主曆1977),頁103。


註14 例如可參考羅伯特˙布陶所著《日本投降的決策》(胡佛圖書館出版品:史丹佛大學出版社,民43|主曆1954)


註15 同前,頁189之後。


註16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未立即同意的原因,乃是期盼能夠在盟軍最高統帥的指派人選一事上獲得否決權。


Josette H. Williams,自由作家與編輯,她的文章以美國政府歷史檔案及其擔任戰爭新聞處高級官員的父親之私人文件為參考依據。


http://goo.gl/mG3p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