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一九四九:中國革命之年|何傑明 Graham Hutchings

China 1949: Year of Revolution


作者:何傑明 Graham Hutchings

譯者:廖彥博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07月07日

開本:25開/平裝/496頁

ISBN:9786263740204

一九四九:中國革命之年 China 1949: Year of Revolution|何傑明 Graham Hutchings
一九四九:中國革命之年 China 1949: Year of Revolution|何傑明 Graham Hutchings

讚辭

《一九四九:中國革命之年》是一部引人入勝的佳作……。這本書細緻入微地回答了以下這個大哉問:共產黨為什麼會贏?……本書是對二十世紀最重要歷史事件的出色紀錄。

——《南華早報雜誌》(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Magazine)


(本書)為這一年的重大歷史事件提供了逐日而迷人的記述……。對於那些希望更深入了解這個主題的讀者們,本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亞洲時報》(Asia Times)


增益了我們對毛主席崛起之路的了解。——《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一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年的優秀新作。——《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對於學生和一般讀者來說,這是一本精彩的讀物,本書論述為什麼1949年是決定性的關鍵一年,它改變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命運。本書生動地表明,共產黨並不是乘著席捲中國的大革命浪潮上臺,而是像過去歷代王朝那樣,通過軍事征服奪取了天命。

——曾銳生(Steve Tsang),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教授兼中國研究所所長、《香港近代史》(A Modern History of Hong Kong)作者。


最近中國慶祝了一場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革命七十週年。何傑明揭示了共產黨在那劃時代的一年中取得的勝利,以及國民黨的屈辱失敗。這本書經過深入研究,以優雅的節奏講述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闡明了當今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正在發生的事情。

——西蒙.史考特.普朗默 (Simon Scott Plummer),《泰晤士報》(The Times)東亞專題撰稿人、《每日電訊報》外交特派記者兼首席作家召集人,書評文章常見於《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和《國際天主教新聞版訊》(The Tablet)。


研究深入、文筆優美之作。——《版訊》


《一九四九:中國革命之年》是一項引人注目的成就。首先,作者何傑明清晰而平衡地記述了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運動之一——中國共產黨革命奪權背後的巨大動力。但作者隨即對支持和反對革命陣營的人物進行細緻的描寫,刻劃他們的情感與遭遇的困境,賦予本書深刻的人文底蘊與動人的核心。這是一部關照範圍宏大的史書,但是別具隻眼,對於關鍵事件背後之複雜性質有著極其敏銳的洞察能力。

——芮納.米德(Rana Mitter),前牛津大學中國中心主任,著有《被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中國義戰》(China's Good War: How World War II is Shaping a New Nationalism)等書。


1949年中國共產黨軍隊打敗中國國民政府軍隊,取得內戰的勝利,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歷史高潮之一。它不僅決定了中國後來的政治軌跡,也塑造了臺灣和香港的未來道路。《一九四九:中國革命之年》生動地描寫出中國長期權力鬥爭的最後一幕。作者何傑明利用大量的私人文件、檔案和中文著作,完成了一項艱難的壯舉,即創作出一部真正引人入勝的學術史。他的文字準確精闢,下筆優雅而帶有熱忱。從政治和軍事領導人到「平凡」個人等不同角色的多重視角來描述這段歷史,他節奏明快的行文中充滿了令人不忍掩卷的細節,生動地再現了1949年發生的事件。」

——艾希(Bob Ash),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名譽教授。


內容簡介

共產黨為什麼會贏?……本書是對二十世紀最重要歷史事件的出色紀錄!

節奏明快的行文中充滿了令人不忍掩卷的細節,

生動地再現了一九四九年發生的事件。」


1949年之前,世界爭鬥的主要場域在歐洲。到了1949年,克里姆林宮以其極權專制政權總是出人意表的特性,突然將侵略攻勢轉向亞洲……一年之內,中國淪陷,南韓被孤立,緬甸與印度支那搖搖欲墜。英國和美國的公眾輿論還沒能清醒過來因應這波新危機,半個亞洲已然陷落……


1949年在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其影響範圍遍及世界各地,影響時間更直到二十一世紀。在這動盪混亂的一年裡,原先較親西方的蔣介石政府戲劇性崩潰,敗戰於毛澤東和他的軍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九四九:中國革命之年》三個大敘事主線:橫掃全國的巨大軍事力量、一度曾權勢熏天的領導人出逃流亡、以及旁觀局勢發展的外國列強產生的警覺與驚恐。所有知名的革命人物都在書中登場。


不過同樣也捲入內戰漩渦的,還有那些沒那麼出名的軍事和政治領導人,以及其他許許多多「平凡普通」的中外民眾,其中包括經常受到忽視,卻在蔣政權中扮演極關鍵角色的「桂系」(李宗仁與白崇禧);一位為了躲避戰禍,帶著幼兒從家鄉出走的年輕農村女子(作家龍應台之母應美君);一位上海著名實業鉅子(劉鴻生),以及一名來自河南南陽的中學生,他和同學一起,由老師帶領著向南方出發,只為尋找安全的避難托身之地(詩人及作家瘂弦)。本書作者何傑明追蹤中國領導人物和平民百姓在1949年的境遇,揭示出在這個關鍵年分中,人們的遭遇、餘波和影響後果。


1949年的遺緒,直到今日仍舊引發迴響。何傑明對這一年進行了生動細緻、扣人心弦的書寫。


作者簡介

何傑明(Graham Hutchings)

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員和英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的名譽教授。他在一九八七至一九九八年間擔任牛津分析國際顧問公司(Oxford Analytica)的負責人和《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的中國特派記者、特約撰稿人,他是中國歷史專家,也是《現代中國:崛起的夥伴大國》(Modern China: A Companion to a Rising Power)的作者。他目前正在撰寫香港第十七任總督金文泰(Sir Cecil Clementi)爵士的傳記。


譯者簡介

廖彥博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


著有《一本就懂中國史》、《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與白先勇合著)、《決勝看八年:抗戰史新視界》等。


譯有《大清帝國的衰亡》、《中國將稱霸21世紀嗎?》、《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OK正傳》、《驚悚大師希區考克:重返驚魂記》、《漫遊中古英格蘭:十四世紀生活風物誌》、《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紙的大歷史》、《社群.王朝:明代國家與社會》、《中國的靈魂: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世紀中國:近代中國百年圖像史》、《帝國回憶》等書。


目錄

臺灣版序

卷首謝詞

人名地名音譯謹誌

一九四九年大事記

一九四九年主要人物介紹


前言

導論:南京危機時刻

第一章 死敵

第二章 「要來的事件」

第三章 和平姿態

第四章 「海上中國」

第五章 打過長江去

第六章 拿下大城市

第七章 兩個人間

第八章 毛的新世界

第九章 終局之戰

第十章 餘波:一九四九年的漫長陰影


附錄

參考書目

註釋


節錄

一九四九年大事記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總統蔣介石主持新年談話會,席間告知高級軍政幹部,他將去

職下野,以利政府與中共和談。

一九四九年一月一日 蔣氏在元旦文告中向全國宣告下野決定。

中共主席毛澤東發表新春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

一月五日 大量文化珍品及國寶裝船運往臺灣。

陳誠被任命為臺灣省主席。

一月十四日 毛澤東宣佈他的「和談八項條件」,作為與國民黨政府談判的

根本原則。

一月十五日 人民解放軍占領天津。

一月十九日 國軍華北最高長官傅作義簽署和平協定,將北平(以及華北)

和平移交給中共。

一月二十至二十一日 淮海戰役結束,此役中,蔣介石於長江以北的主力部隊盡遭解

放軍消滅。

一月二十一日 蔣氏宣佈引退下野,旋即離開南京,回到故鄉奉化溪口;李宗

仁成為代總統。

一月二十七日 往來上海與台灣的客輪「太平」輪,與貨輪「建元」輪相撞,

不幸沉沒。

李宗仁致電毛澤東,同意以毛提出的「八項條件」作為和談基

礎。

一月三十一日 解放軍正式開入北平城。

二月十日 中央銀行儲存的黃金白銀轉移到台灣。

二月十三日 非官方人士前往北平謀和。

三月 香港及倫敦軍事當局制訂計畫,假想共軍攻擊香港,或內部發

生動亂時的因應策略。

三月五日至十三日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西柏坡舉行全體會議,討論未來工作

,決定將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到城市。

三月十二日 何應欽繼孫科出任行政院院長。

三月二十五日 毛澤東及其他中共中央領導高層由西柏坡啟程,將總部轉移至

北平。

四月四日 政府與中共之間的和平談判於北平展開。

四月十六至十七日 政府拒絕接受中共所提之和平條件。

四月二十至二十一日 解放軍大舉渡過長江。

「紫石英號事件」爆發。

四月二十三日 政府宣佈遷至廣州辦公。

解放軍占領南京。

四月二十四日 解放軍占領山西省會太原。

五月一日 台灣即日起實施戒嚴。

五月三日 解放軍占領杭州。

五月五日 英國政府決定派遣兵力增援香港。

五月八日 李宗仁離開桂林,前往政府駐在地廣州。

五月十六日 解放軍占領武漢。

五月二十七日 香港政府制定《社團活動條例》以控制國共在港活動。

解放軍占領上海。

六月二日 解放軍占領青島。

六月三日 繼何應欽後,閻錫山出任行政院長。

六月六日 英國國防大臣亞歷山大伯爵訪問香港。

六月十五日 臺灣發行新台幣。

六月十六日 中共組成以劉少奇為首的代表團,啟程秘密訪問莫斯科。

七月一日 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

銀圓券在國民黨控制區內發行。

七月十日 蔣介石訪問菲律賓。

八月二日 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離開南京返回美國。

八月四日 國民黨地方軍政領袖程潛、陳明仁舉湖南全省投共。

香港政府宣佈戶口登記措施,並驅逐那些被港府認定為「不受

歡迎」的人物

八月五日 美國國務院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

八月十三日 黃紹竑與其他四十四位國民黨人宣告與政府斷絕關係,轉投

中共陣營。

八月十七日 解放軍占領福建省的省會福州。

八月二十六日 解放軍占領甘肅省的省會蘭州。

九月一日至十日 青樹坪一戰,白崇禧在湖南稍挫林彪所部兵鋒。

九月十三日至十月十日 衡寶戰役結束,林彪所部給予白崇禧部國軍沉重打擊,白部主

力退入廣西。

九月二十一日至三十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籌備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

央人民政府的成立事宜。

九月二十五日 國軍新疆省指揮官(新疆省警備總司令)陶峙岳同意和平轉移

政、軍權力給解放軍。

十月一日 毛澤東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北京為首都。

十月二日 蘇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十月十二日 政府自廣州遷設重慶。

解放軍占領廣州。

十月十九日 中共民兵與英國維安部隊在香港邊界相遇。

十月二十二日 解放軍占領廈門,與金門一海之隔。

十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 國軍部隊在爭奪金門島控制權的古寧頭戰役中打敗解放軍。

解放軍進占湖南衡陽,白崇禧將所有部隊撤入廣西。

解放軍抵達香港邊界。

十一月九日 中國航空公司與中央航空運輸公司的飛行員,分別駕駛十三

架飛機自香港叛逃至北京。

十一月二十日 代總統李宗仁離開中國,飛抵香港。

十一月二十一日 國民黨將政府所在地由重慶遷設成都。

十一月二十二日 解放軍進占桂林。

十一月二十七日至十二月七日 林彪指揮的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及劉伯承指揮的第二野戰軍,在

廣西省南部殲滅白崇禧部國軍主力。

十二月一日 解放軍占領重慶。

十二月三日 白崇禧撤退到海南島。

十二月五日 李宗仁離港搭機飛赴美國。

十二月六日 毛澤東啟程前往莫斯科,他將在莫斯科停留至隔年二月初。

十二月八日 國民黨將政府所在地由成都遷設臺灣臺北。

十二月十五日 吳國楨繼陳誠出任臺灣省主席。

十二月二十七日 解放軍占領成都。

十二月三十日 香港政府通過《緊急情況規例條例》。

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第四十八之二號文件明文規定,美國將不承

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且除了全面軍事行動以外,將會運用外

交及其他途徑,務使臺灣不落入共產黨人之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