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摩天嶺附近第二師團前哨之戰鬪要圖 1:50,000 (6月30日夜)《Black Water Museum Collections | 黑水博物館館藏》

  • P C
  • 2023年9月23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5天前

摩天嶺附近第二師團前哨之戰鬪要圖 1:50,000 (6月30日夜)《Black Water Museum Collections | 黑水博物館館藏》


【館藏解說】摩天嶺附近第二師團前哨之戰鬪要圖 1:50,000 (6月30日夜)

—— 1904年6月30日夜・日俄戰爭前線敵情實錄


一、 文物基本資料

  • 圖名:摩天嶺附近第二師團前哨之戰鬪要圖(附圖第七)

  • 時間:明治37年 / 清 光緒30年(1904年)6月30日夜

  • 地點:大清帝國 盛京(奉天)摩天嶺

  • (註:今 中國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連山關鎮附近。1904年尚無「遼寧省」建制,當時屬盛京將軍轄區/奉天府。)

  • 比例尺:1:50,000

  • 作戰單位

  • 守方(藍/黑色標示):大日本帝國陸軍 第一軍 第二師團

  • 攻方(紅色標示):俄羅斯帝國陸軍 東部兵團


二、 戰鬥序列(Order of Battle)—— 1904年6月30日

根據地圖兵力代號與《明治三十七八年日露戰史》,當時摩天嶺防線的兵力組織如下:


【日本帝國陸軍 (守方)】

  • 上級單位:第一軍(司令官:黑木為楨 大將)

  • 作戰主力第二師團(師團長:西 寬二郎 中將)

  • 步兵第15旅團(旅團長:岡崎 生三 少將)—— 負責中央與北翼

  • 步兵第30聯隊(聯隊長:島村 干雄 大佐):防守摩天嶺主陣地(圖示 30i)。

  • 步兵第16聯隊(聯隊長:谷山 隆萬 大佐):防守下馬塘,即地圖上的「谷山支隊」(圖示 16i)。

  • 步兵第3旅團(旅團長:松永 正敏 少將)—— 負責南翼

  • 步兵第4聯隊(聯隊長:吉田 勝松 大佐):防守新開嶺/石河塞,即地圖上的「松永支隊」(圖示 4i)。

  • (註:同旅團的步兵第29聯隊此時擔任師團預備隊,未標示於本前哨圖中)


【俄羅斯帝國陸軍 (攻方)】

  • 單位:滿洲軍 東部兵團

  • 指揮官凱勒 伯爵 中將 (Lieut. Gen. Count Fyodor Keller)

  • 兵力:下轄第3、第6東西伯利亞步兵師部分兵力(圖中紅色標記為其前鋒突擊營)。


三、 歷史背景:暴風雨前的試探

1904年(光緒30年)6月27日,日軍第二師團佔領了遼陽會戰的關鍵屏障——摩天嶺(Motien Pass)。俄軍指揮官凱勒伯爵暫時撤退至西側的樣子嶺(Yangziling)。

本圖繪製於6月30日夜,正值兩次大戰役的中間期。此時日軍剛佔領陣地,立足未穩;俄軍不甘失守,頻繁利用夜間雨霧派出前鋒進行威力偵查(Reconnaissance in Force)。這張地圖即是日軍指揮部根據當晚前哨戰鬥的回報所繪製的「前線敵情態勢圖」,直接預示了4天後(7月4日)爆發的「第一次摩天嶺戰役」。


四、 地圖識讀指南

  1. 方位與戰線

  2. 右側(東方):指向連山關(圖面標註「至連山關」),為日軍後勤基地與後方。

  3. 左側(西方):指向樣子嶺(圖面標註「至樣子嶺」),為俄軍大本營與進攻發起點。

  4. 敵我識別

  5. 藍/黑色文字日軍。採取防禦態勢,依託山脊線配置。

  6. 紅色標記俄軍。採取進攻態勢,沿道路與谷地由西向東逼近。


五、 日軍戰術部署詳解(Blue Force)

地圖清晰呈現了日軍第二師團為了應對俄軍反撲,所採取的「前衛滯敵、主陣地殲敵、兩翼固守」的山地防禦體系。


1. 中央防線:第30聯隊(30i)

  • 前衛部隊——李家堡子

  • 部隊:第30聯隊 第1大隊(1/30i)。

  • 任務:配置於主峰西側山腰的最前線。任務是擔任警戒,一旦俄軍夜襲,利用地形遲滯敵軍,防止主陣地遭突襲。

  • 主抵抗線——摩天嶺主峰

  • 部隊:第30聯隊 第2、第3大隊(2,3/30i)。

  • 任務:依託天險構築核心陣地,後方 幡龍寺(卍)為前線指揮所。


2. 南翼防線(左翼):松永支隊(4i)

  • 指揮官:第3旅團長 松永正敏 少將。

  • 位置新開嶺石河塞

  • 部隊:步兵第4聯隊 第2大隊(轄第5, 6, 7, 8中隊)。

  • 細部部署

  • 警戒幕:圖左上角標示 1/3 5/4i,顯示第5中隊派出1個小隊(約1/3兵力)前推至高地擔任前哨。

  • 主力:第6、7、8中隊據守石河塞據點,封鎖南面山區。


3. 北翼防線(右翼):谷山支隊(16i)

  • 指揮官:第16聯隊長 谷山隆萬 大佐。

  • 位置下馬塘

  • 部隊:步兵第16聯隊 第2大隊(圖中淡色字跡顯示為 16i)。

  • 任務:駐守北端下馬塘據點,掩護師團右翼側背,防止俄軍從北路迂迴。


六、 俄軍進攻態勢與戰況還原(Red Force)

地圖左半部的紅色標記,生動描繪了6月30日雷雨夜,俄軍的試探性攻勢:

  1. 集結(甜水站):圖左上方的紅色方框顯示,俄軍前鋒已推進至甜水站(Tianshuizhan,清代驛站)村落,建立了前進據點。

  2. 接敵(塔彎):在甜水站以南,多條 紅色弧線(散兵線)顯示俄軍已展開戰鬥隊形,槍口朝東,正在對日軍前衛防線(李家堡子方向)進行壓迫。

  3. 阻絕:道路上的紅色括號 ] 代表俄軍設置的臨時路障或警戒哨。


戰鬥結論:

當晚,俄軍約一個營的兵力在雨夜中與日軍前衛(第30聯隊第1大隊)及側翼哨兵發生激烈交火。這是一場典型的「威力偵查」,雖未演變成全面決戰,但已讓日軍確認了俄軍的主力位置。



摩天嶺附近第二師團前哨之戰鬪要圖 1:50,000 (6月30日夜)《Black Water Museum Collections | 黑水博物館館藏》
摩天嶺附近第二師團前哨之戰鬪要圖 1:50,000 (6月30日夜)《Black Water Museum Collections | 黑水博物館館藏》

ree

ree

ree

ree

ree

留言


Join our mailing list

Thanks for submitting!

  • Facebook的 - 白圈
  • Twitter的 - 白圈
  • Pinterest的 - 白圈
  • 白色的Flickr圖標
  • Instagram的 - 白圈

© 2022 by BLACK WATER MUSEU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