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編輯室 (2022)民國111年12月13日
文化是一種內涵,是一種底蘊,沒辦法偽裝


「此訊息有關九五式輕型戰車,過去三年來它被安放在柏文頓戰車博物館(Bovington Tank Museum )而它的新任保管者小林雅彥(Masahiko Kobayashi)則不斷與日本海關及警政單位協調能夠放行其進入日本的限制。終於他收到了許可令,下個月這輛戰車就要返回日本。在柏文頓戰車博物館停留的日子裡!這輛戰車表現完美,它的引擎、變速箱、車輪與履帶都完全零故障,讓所有人激賞不已。在此,我們要恭喜你和你的技師們所做的翻修工作,完美至極。」

這段訊息擷取自英國收藏家同時也是車身序號4335(Body No.4335 Engine No.4428)的九五式輕型戰車的前任保管者奧利佛-巴恩漢姆(Oliver Barnham )與負責翻修的承包商之間的對話(民國111年10月|2022),是的,這輛曾經參加柏文頓戰車博物館「戰車嘉年華」活動的九五式,終於要回家了。自民國94年(2005)這輛國寶級戰車被日本人遺棄、賣給英國收藏家後,便從日本來到了英國,也幸運地找到了真正認真珍惜它價值的保管人;歷經十餘年的翻修工作,之後借住英國柏文頓戰車博物館三年,終於在今年年底準備好返回曾經遺棄它的故鄉。從英國收藏家的角度來看,這個歷史機動物件在他手上保管的時限已經到了,它已經找到了他下一個保管人;從日本非營利組織「防衛科技博物館創建協會」代表理事小林雅彥的角度來看,他們正在創造新的歷史,同時也向世界證明日本「現在」終於有能力保護自己國家的歷史機動遺產;因為儘管總共生產了 2,300 多輛,但在現今全日本的博物館中,竟找不到九五式輕型戰車的蹤影。而根據資料顯示,戰敗時日軍紀錄的九五式輕型戰車約570多輛,大部分遭到解體,少部分則改裝成為推土機及曳引機在戰後復興工程裡使用,直到退役。

為機動化戰爭而設計的九五式
九五式輕型戰車之起源可追溯至民國22年(1933),當時國產的八九式中戰車(步兵戰車)的速度僅能跟上步兵,被列為準備汰舊換新的目標之一。八九式戰車(相對來說)笨重但裝甲防護好,配備效率中等的低速五七砲(2.24英吋),致命缺點是速度極慢。陸軍參謀本部提出一輛輕型且快速的戰車需求,不只能支援步兵,同時能如矛頭般以卡車的速度進行機動化攻擊。 因此陸軍技術本部仔細研究國外的車款,例如日本代表團出席了美國克里斯提戰車(Christie tanks)、英國卡爾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Carden-Loyd tankettes)及法國騎兵戰車的測試。

不過,民國23年(1934)的設計採用訂製的、簡單的懸吊系統,以及相當特出的大型雙臂曲柄,佔據了大部分的車體長度。騎兵的要求是一部快速的戰車,而步兵的要求則是保護力較優,然而前者的要求最終贏了。這項計畫在民國24年(1935)準備就緒,很快地,三菱重工便接到命令生產第一批的戰車,不過到了民國28年(1939)才生產了100輛。之後,訂單同時分散到相模兵工廠、日立製作所、新潟鐵工所、神戶精工所及小倉兵工廠。到民國31年(1942),他們共生產了1,250輛戰車,而三菱也繼續生產了850輛。

九五式戰車最特出的地方是它的懸吊系統,陸軍軍官原乙未生(Tomio Hara)設計了剪式雙臂曲柄懸吊系統;這一懸吊系統成為後來多數日本戰車的標準設計。九五式每一側的兩對承載輪各由一只雙臂曲柄所懸吊,同時連接在水平安裝於車體外的螺旋彈簧上,其履帶透過前面的主動輪驅動,它每側各有一對支輪。此懸吊系統早期有一些問題,在東北的地壠地形上容易因間距而出現強迫共振,因此在每對承載輪中間加了一個小直徑但未接地的輔助輪作為支撐。儘管有這樣的修正,乘員在經過不平坦地形時,受盡顛頗之苦。其內部有一石棉填充隔層使車體與隔層間的空氣室降低日曬的煎熬,同時也保護戰車組員在崎嶇地形下的安全。






九五式輕型戰車裝配的是120匹馬力(89.5千瓦)的三菱A6120VD 氣冷式6汽缸柴油引擎,安裝在右側後方的隔間裡。這樣的配備讓九五式的行動非常迅速,有些戰車甚至在車前安裝了兩具反光鏡片,用來夜間行動。

日本皇軍機械化部隊的中流砥柱
九五式輕型戰車Ha-Go/Ke-Go(Ha-Go為三菱重工之命名,Ke-Go則為陸軍技術本部之命名),總重7噸,是相當小的戰車。戰車乘員共三名,負責主要三七砲(1.46英吋)的車長、機槍手和駕駛各一。車長負有多項任務,完全超過負荷,但其命運跟早期許多戰車的車長差不多。主砲是一具中速的九八式三七砲(1.46英吋)、口徑46毫米、參酌哈奇基斯(Hotchkiss)的設計而得。該砲頗為可靠,砲口初速為每秒675到700公尺,在500公尺的距離使用穿甲彈能夠穿透25毫米(0.98英吋)的裝甲。
九五式輕型戰車最主要的武器是94型(民國23年)的三七戰車砲,其升降範圍從-15度到+20度,它的三七砲彈藥有兩種:高爆彈及穿甲彈。穿甲彈的初速為580米/秒(1,900英呎/秒),在275米(902英呎)距離的裝甲穿透力是36公釐(1.4英吋)。次要武器原本是兩挺6.5公釐的91型機關槍,後來被兩挺7公釐的97型輕機槍取代,一挺設置在車體前方,另一挺在砲塔後方,面向後方右側。
而其簡單的懸吊系統證明了容易維修的特點,即便一個瞄準精確的攻擊就能癱瘓這部九五式。早期的測試也證明了這個系統在一開始,其越野能力非常有限,即使在不怎麼崎嶇的地形上也會顛頗的很厲害。即使之後經過一些整修,這個系統依舊讓戰車乘員們吃盡苦頭,這個後果就是在運動時要瞄準根本不可能。九五式一個有意思的特色是車子後面的一個裝置:一個假的螺栓頭,這個螺栓實際上是一個按鈕,就像電鍵(Telegraph key)一樣的功用,這是相當近期的一個發現,據信這是戰車後面的步兵用來警告戰車乘員們關於他們的部署而戰車不用反轉過來。如果真是這樣,九五式是最早擁有這種步戰聯繫功能(步戰電鍵)的戰車之一。

儘管各個製造者加起來,只有2,300輛九五式戰車被生產出來;它是截至目前為止,日本軍隊自民國28年(1939)起至戰爭結束期間最廣泛使用的戰車。不過,當民國32年(1943)之後M3A3,M5司徒戰車及M4薛曼中戰車出現時,九五式戰車就顯得過時了。
早期版本與戰時生產的戰車不同在於其口徑36毫米的九四式主砲,砲口初速較低,因此穿透力也較弱。同時,次要武力包含兩挺6.5 毫米 (0.25 英吋) 的九一式機關槍。引擎則為舊的三菱110匹有效馬力型,是為之前的八九式戰車所生產的。這款戰車生產了100輛,全部運到中國,後來則交給了魁儡政權滿洲國。
衍生版本
唯一真正主要的衍生版本是四式戰車,為火力加強版本,武器是九七式中型戰車主砲(一具五七砲/2.24英吋),民國33年(1944)生產。其它衍生車款包含三式輕型戰車、四式自走砲驅逐戰車及五式自走砲驅逐戰車;後者是驅逐戰車的改良版,不過九五式預計在民國31年(1942)以三式輕型戰車取代之。
Type 2 Ka-Mi 特二式內火艇
在民國32年(1943),使用九五式戰車底盤的水陸兩棲戰車進行測試,打算提供日本帝國海軍特別陸戰隊使用。結果促成了特二式內火艇的轉換版本,配備有兩具可拆卸的浮筒。製造期間為民國32到33年(1943-4),它參與了民國33年在塞班島、馬紹爾群島及關島的戰事,總共僅有182輛特二式內火艇的製造。
Type 4 Ke-Nu 四式輕型戰車
四式輕型戰車是九七式中型戰車研發的不幸子產品,當後者的低速57毫米(2.24英吋)主砲顯然只適合針對步兵作戰時,新的高速47毫米(1.85英吋)主砲被研發並改良而成為九七式的升級版,稱為九七式改(shinhoto 新砲塔)。之後,許多未使用過的九七式中型戰車砲塔被安置在九五式輕型戰車的車上,於是四式輕型戰車便誕生了。這樣增加了它的火力,卻也同時宣告此型戰車可憐的近距離防禦能力或僅能作為步兵支援。此外,四式戰車的重量增加了一些,速度也慢了點。在民國33年(1944)只生產了100輛四式輕型戰車,大多數部署在沖繩及九州,另有少數於民國34年(1945)在滿洲國及韓國參戰。
原型車/試製車
Type 3 Ke-Ri 三式輕型戰車
本車款於設計之初便表定於民國31年(1942)取代九五式輕型戰車;考慮到預算及製造方便等原因,決定保留整個九五式的底盤,然後裝上全新的高速47毫米(1.85英吋)主砲砲塔。
Type 4 Ho-To 四式自走砲驅逐戰車
四式自走砲驅逐戰車是一輛安裝了三八式120毫米(4.72英吋)榴彈砲的自走砲,儘管其砲速不高,它的特色是可以發射穿甲反戰車高爆彈。
Type 5 Ho-Ru 五式自走砲驅逐戰車
五式自走砲驅逐戰車是一部輕型的驅逐戰車,它的設計與德國追獵者式驅逐戰車(Jagdpanzer 38(t))讓人容易混淆,同樣是傾斜裝甲的砲台搭配45毫米(1.77英吋)的高速主砲,足以摧毀美軍的輕型戰車,懸吊系統同樣經過改良,搭配35公分寬的新履帶,惰輪插銷及主動輪也都重新配置。
小巧機靈,但略顯脆弱
九五式輕型戰車於民國26年(1937)首度在中國使用,儘管當時產量很少,但是與八九式中型戰車搭配使用,證明對付裝備不足的中國軍隊綽綽有餘。有些九五式被送給魁儡政府滿洲國的軍隊;民國29年(1940),50輛九五式被運送給泰國軍隊,參加緬甸撣邦地區的戰鬥。民國28年(1939)6月,九五式在諾門罕「邊境衝突」戰役中遭受到嚴重的考驗;由八九式中型戰車、九五式輕型戰車及部份九四式小型戰車的日軍龐大部隊對抗蘇聯的BT-5與BT-7輕型戰車。蘇聯的戰車雖然保護的裝甲很薄,但是噸位幾乎是兩倍重而且配備了45毫米(1.77英吋)的高速主砲,足以在1,000公尺甚至更遠的距離癱瘓日本帝國海軍的戰車,而日軍戰車僅能在600公尺內的距離才有辦法反擊。

日軍與美軍的首次戰車對決發生在民國30年(1941)12月(菲律賓)巴丹半島的殊死防禦戰鬥中,對手是M3司徒輕型戰車。後者的裝甲證明較優,但其乘員經驗與訓練皆稍嫌不足,因而遭受失敗。同時間,民國30年(1941)12月,九五式在緬甸及馬來亞的叢林戰鬥中得到良好的應用,出沒在敵軍意想不到之處。車輛小巧機靈且有保護,使得九五式在戰爭期間的熱帶叢林戰鬥表現出色,從瓜達卡納島到沖繩,幾乎太平洋的戰事它無役不與。在民國33年(1944),九五式的火力已經明顯失勢,而且面對火箭筒、戰車防禦步槍,甚至.50口徑(12.7毫米)的機槍彈的防護力十分不足。
民國34年(1945)8月,蘇聯入侵滿洲(又稱蘇日戰爭、日蘇戰爭、遠東戰役、八月風暴行動),蘇聯出動T-34/85中型戰車及IS-1重型戰車,以及諸多的自走砲,火力及射程遠遠勝過九五式,然而它依舊是日本帝國海軍部隊的中流砥柱。
海外輸出/泰國
九五式輕型戰車是少數二戰期間日本戰車輸出其它國家的款式之一,泰國皇家陸軍於民國29年採購了大約50輛的九五式,因為佛曆2483年之故,重新命名為八三式。這批戰車來得剛好因為日本帝國正在勸誘泰國加入軸心國的合作,泰國將這些戰車部署在英屬緬甸的撣邦參加戰鬥。這批九五式服役至民國43年(1954)為止,而其中一輛迄今依然名列泰國皇家陸軍的財產之中。從YouTube影片中,該輛九五式依然行動自如。
海外輸出/法屬印度支那
九五式輕型戰車於戰後仍然被用於法屬印度支那、當代的越南,為佔據越南的法軍用於法越戰爭。他們將車輛進行一系列的小規模升級,包括焊接附加裝甲至砲塔側邊及斜面下部。
九五式輕型戰車諸元
尺寸:長4.38 x 寬2.06 x 高2.18 m公尺(長14呎4吋x寬6呎8吋x高7呎2吋)。
戰鬥狀態總重:7.4公噸(8.2美噸)。
戰車乘員:3名(駕駛,車長兼砲手,機槍手)。
動力來源:三菱A6120VD 14.4升 汽冷直列式6汽缸柴油引擎,120 匹馬力(90 kW)@1800 rpm。
懸吊系統:雙臂曲柄。
武器:主要武器:37毫米(1.46英吋)九四式反戰車砲;次要武器:7.7毫米(0.3英吋)九七式車載重機槍2挺。
裝甲厚度:6到16毫米(0.24-0.63英吋)。
極速:每小時45公里(28英里)
作戰範圍:250公里(155英里)
總產量:2,300輛
戰後的4335號九五式輕型戰車
戰敗之後,日本的武器處理主要有幾個方式,在日本本土絕大部分是銷毀與回爐,所得材料用來重建日本。至於作為戰勝國的美國、蘇聯和中國的作法也有不同;美、蘇兩國將部分武器送給其它國家,部分銷毀或丟入海中,運回國的數量非常有限。中國則是接收的大宗,國軍跟共軍都有,其中獲益最大的是共產黨部隊。

本輛戰車之前於(日本)白濱町(Shirahama)的零式公園(Zero Park)展示,其車號(車身序號)為4335,製造時間應該是在民國32年(1943)的2、3月間,出廠日期標示為四月。它配有二戰晚期的高速九八式三七砲,是被分配至第52獨立混成旅團的20部九五式戰車之一,曾被運至太平洋中靠近特魯克環礁(屬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楚克州之一部份)的波納佩島(Ponape);日軍就地投降的該島從未被美軍所佔領。大部份殘留的戰車都還在當地。

民國70年(1981)5月,經美方同意,返還2輛給日本。其中一輛在日本經過修理與重新塗裝後,又送回波納佩島原地保存。另外一部序號4335、完全未修復狀態的戰車於民國70年(1981)由清吾少將博物館基金會購得。在進行外觀重整後於京都的嵐山美術館展出。在嵐山美術館關閉之後,這輛戰車的命運以典型的亞洲風格—不重視戰爭歷史機動物件的作風,當然也或許還參雜著戰敗國的難堪心情—被移到靠近大阪的白濱町御苑旅館的零式公園展覽區,而當該展區於民國93年(2004)關閉時,這輛九五式很幸運地落到了英國收藏家奧利佛-巴恩漢姆(Oliver Barnham )的手中,從現在的時間點回顧,我們願意相信那是九五式親自召喚了奧利佛。

NPO法人防衛科技博物館創建協會
防衛科技博物館創建協會是日本一個非營利性組織,該協會成立的目的就是建立日本第一家公立的「防衛技術博物館(暫名)」,至於建造地則預定在靜岡縣御殿場市。爲了達成此一目標,防衛科技博物館創建協會十幾年來一直在進行不懈的努力。民國106年(2017)6月,該協會與國會議員(包括退位的防衛大臣)爲主的「防衛科技博物館創建推動聯絡會(暫名)」成立,主要是針對防衛省、經濟產業省等相關省廳之間的協調工作,爲博物館的成立鋪路。此外,在博物館建造預定地的靜岡縣御殿場市,市議會議員也成立了議員聯盟,在行政方面上做支援與準備。

而早在防衛科技博物館創建協會成立之前,協會的創辦人員在民國93年(2004)時其實也想買下這輛戰車,但最終未能如願,也正是因爲這份無法留住國寶的扼腕心情,促成了創立防衛科技博物館創建協會的動機。接著,從民國99年(2010)起,防衛科技博物館創建協會的法人代表小林雅彥經常通過電子郵件與英國收藏家奧利佛就能否將戰車返還日本一事進行交涉,但對方一直沒有同意。同時,小林雅彥也多次與波納佩島方面進行交涉,對方同樣持否定的態度,他們認爲日本方面對這項戰爭遺產根本不重視,因此才會發生民國93年(2004)將九五式戰車賣給英國收藏家的事件。



因此,防衛科技博物館創建協會的代表們,深感作為科技大國,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就領先其它亞洲國家近半個世紀,而且其重工業發展的成果在戰敗後的經濟高速成長時期,開花結果;但是對照許多工業產品在其它國家受到的保存與展示的待遇,日本的作為卻遠遠落後於其它國家,他們憂心無法將前輩們的偉大努力和成果傳承給肩負工業強國未來的孩子們。尤其是戰車、大砲等先進的國防裝備,在日本被保存的狀態更是可憐,要知道全世界能國產戰車的國家屈指可數,這需要有成熟的汽車工業與機械製造技術的配合才能實現。
日本的技術遺產,日本來守護
防衛科技博物館創建協會的代表們清楚地知道,日本的國際競爭力與防衛科技博物館存在的必要性,無可分割。不管是武士刀、火繩槍,都是當時的頂尖技術之傑作,人們都能夠在歷史悠久的博物館裡一睹真面目;同樣,日本自製的戰車等國防裝備是機械工業的寶貴遺產,理當傳承給後代子孫。不過,這些國防設備在一般民眾的認知是屬於「武器」,同時日本現行的法律與歐美先進國家落後相當之多,私人機構可以涉略與處理的範圍非常有限,因此藉著防衛科技博物館創建協會的工作,聚焦日本機械工業的傳承與發展,提高民族的國防意識。
「九五式小型乘用車」的翻修計畫
「九五式小型乘用車」是日本第一輛國產四輪傳動的越野吉普車(民國25年|1936量產),此車在研發之初乃是針對東北地區的環境及氣候,在平坦路面上行駛時,僅靠後輪驅動;如果遇到崎嶇地形需要越野行動時,則切換到四輪驅動,這樣的設計在當年可是前衛的創舉。對關東軍來說,它則是集偵察、通訊與軍官用車三大功能於一身的有力幫手,因為其汽冷式發動機與四驅能力使它的機動能力遠遠超過其它車輛,在中國大陸的土地上,只要日軍出現的地方,就可以找到「九五式小型乘用車」的足跡。而跟九五式輕型戰車一樣,戰後除了被盟軍俘獲之外,日本國內的「九五式小型乘用車」幾乎全被銷毀處理,因此日本幾乎也沒有它的存在。

防衛科技博物館創建協會在民國103年(2014)提出了一項關於「九五式小型乘用車」的翻修計畫,並在兩年之後成功完成修復。
偶然的機會,驚人的價格

而來到英國的九五式輕型戰車的狀態非常不理想,應該可以用糟糕等級來形容,因為這輛車從波納佩島回到日本時,僅僅在外觀上進行整理,其它的內部及零件等依舊維持波納佩島時期的樣子。隨後奧利佛決定將它送到波蘭的勒威齊克工程工作室(Lewszyk Engineering Works)進行修復作業,這項翻修工程超過了十年。這十多年來,奧利佛一直在支付維修與購買零件的費用,但是他手中還有其它許多同樣需要修復的收藏品,由於在九五式身上投注了甚多的心神與資金,終於在距離修復即將完成的時候,他決定放棄了。



在尋找合適買家的過程中,奧利佛曾考慮過將這輛九五式戰車賣給中東的石油大亨或者俄羅斯的收藏家,不過,他也想到了日本的防衛科技博物館創建協會。
有意思的是,在與奧利佛多次交涉返還九五式不成後,防衛科技博物館創建協會曾將矛頭轉向波納佩島上的剩下的殘破老車,但同樣沒有得到令人喜悅的回應。就在打算放棄、接受失敗的時候,轉機出現了;那時是民國106年(2017),奧利佛主動聯絡了小林雅彥,提出了出售九五式的想法,甚至表明若不購買也至少替他分擔最後階段的修復費用。而讓奧利佛改變心意的原因則要回溯到九五式小型乘用車的翻修計畫,民國103年(2014),奧利佛曾經協助九五式小型乘用車翻修計畫的制定,而整個修復的過程他都一清二楚,他認為修復九五式小型乘用車的防衛科技博物館創建協會除了有保存歷史遺產的能力外,其組織動員能力也令人印象深刻,而日本的戰車回到日本人的手中才是最佳的選擇。

民國107年夏天,防衛科技博物館創建協會籌到了2,000萬日圓(當時約合18萬美金)的捐款,讓一度停擺的九五式輕型戰車的修復作業再次動了起來。同時,他們也加入了翻修的工作行列,向波蘭工作室的工程師們提供日文資料的解說與翻譯等協助。民國108年(2019)3月,翻修的工作有了大進展,原廠的三菱A6120VD汽冷直列式6汽缸柴油引擎經過徹底翻修後已能正常運轉,安裝上戰車後也可正常行駛;這表示4335號戰車是世界上第二部能使用原廠引擎行駛的九五式輕型戰車。目前在泰國、俄羅斯、美國有好幾輛可以運轉行動的九五式輕型戰車,但能用當時三菱原裝汽冷式發動機運轉的就是這部4335號,另一輛5092號車則在美國俄勒岡州。










至於這部九五式輕型戰車出售的價格究竟為多少?「我願意以70萬英鎊(當時約合93萬美金)的價格賣給你們。」奧利佛這麼跟小林雅彥說。按照民國106年(2017)的匯率換算後,大約是1億日圓。小林雅彥回憶剛聽到這個價格時,只覺簡直是天價,但是仔細想想防衛科技博物館創建協會剛修復完成的九五式小型乘用車,為時兩年共花了2,000萬日圓,如果考慮九五式輕型戰車的尺寸及長達十五年的修復歲月,他們認為這個價格在合理的範圍,甚至比實際更低。此外,他也認為這次奧利佛的提議對日本人來說是一個決定性的機會和考驗,首先,很少有如此珍貴的車輛進入市場,而且不是拍賣,他們獲得的是特別的優先購買權。如果是正常的拍賣,就算累積了更多的錢也沒有機會,因為這世界上有錢而且想要入手這輛九五式的收藏家不在少數。
為了籌措此一龐大資金,防衛科技博物館創建協會除了向有意願的捐贈者募集外,還於民國108年(2019)1月在群眾募集平台進行了目標金額5,000萬日圓的募集活動,從1月30日起至4月30日截止,九十天裡總共收到5,999.5萬日圓,支持人數達到了2,052人,可說是非常成功。根據提供此次群眾募集的平台READYFOR表示,此次參與募集的人數是該公司負責的案例之中最多的一次,募集的金額也高居該公司榜單第二名。這次群眾募集的金額加上之前募集的2,000萬捐款、防衛科技博物館創建協會的自有資金及貸款等,總算有了足夠的資金。而在與奧利佛簽訂了契約之後,防衛科技博物館創建協會正式獲得了這輛戰車的所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