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們的烽火歲月: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圖錄(Survival and Redemption: 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我們的烽火歲月: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圖錄(Survival and Redemption: 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 作者: 中央通訊社

  • 編者: 胡琬瑜

  • 出版社:中央通訊社

  • 出版日期:2011/07/22

  • 語言:正體中文

  • ISBN:9789868663787

  • 規格:平裝 / 208頁 / 21 x 29 x 1.0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建國百年 不忘戰爭歷史   百年傳承 啟發歷史意義   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中央通訊社從上萬幀抗日戰爭照片中篩選,挑出最具歷史意義與寫真價值的圖片,編輯而成抗日戰爭圖錄。這本圖錄讓我們重新審視這段壯烈而悲戚的史實,也讓我們重溫這場戰爭所蘊藏與啟示的歷史意義。   在日本侵略中國的近二十年歷程中,中央社的許多記者經常冒著生危險,奔赴戰場,隨軍採訪,捕捉將士與民眾奮勇抗戰的血淚鏡頭。同時,中央社以當時國內配備最佳、素質最高、採訪網最密、使命感最強的新聞機構,從各個角落與角度,忠實而傳神地以鏡頭呈現中華兒女悲壯的抗日行動。   本書由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劉維開執筆;國史館館長呂芳上、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中央社常務監事陳國祥為特別顧問。


我們的烽火歲月: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圖錄(Survival and Redemption: 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我們的烽火歲月: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圖錄(Survival and Redemption: 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目錄

序/吳敦義 悲壯而光榮的一頁/卲銘煌、劉維開 壹、危機四伏—日本進逼 貳、盧溝橋烽煙—正式開戰 參、戰火燎原—全國動員 肆、同盟支持—二次大戰 伍、終獲勝利—臺灣回歸


中華民國行政院長 吳敦義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之際,緬懷先烈先賢赴湯蹈火,艱苦奮鬥,油然興起無限敬仰與感恩之情。百年來為建國與禦敵而奉獻犧牲的民眾,更是無以計數,思之實令人感佩與憐惜。回顧民國百年青史,最為壯烈、犧牲最大而對歷史進程影響最深遠的大事,應屬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

  先烈先賢領導革命建國,面對無數荊棘紛至沓來,從孫中山到蔣中正等領導人始終堅忍不拔,剛毅以對,不斷披荊斬棘。其中,日本侵略是揮之不去的外患,中共武裝奪權則是難以彌平的內憂。內亂隨外患而深沉化、擴大化,更成為中華民國建國大業橫遭挫敗的最沉重的痛擊。

  日本當年恃其明治維新後國富力強,師法西方帝國主義,興起向外擴張的狼子野心,積弱不振的中國遂成為其意圖侵略的首要目標。當國民革命軍北伐,以勢如破竹之勢挺進之際,日本即蓄意阻撓,不斷製造事端。蔣中正總司令為統一大業計,忍辱避開挑釁。同時,自揣國力孱弱,不堪禦敵,且內亂方殷,無法兩面作戰,不得不堅持百忍,埋頭平亂並展開抗戰準備。在此期間,中共乘機坐大,並與日本的侵略交相侵擾,甚至互為呼應。國民政府盱衡全局,訂定先安內、後攘外的策略,以因應複雜多變險惡的情勢。

  然而,日本不斷製造事端,以武力步步進逼,阻止中國的統一與建設,甚至變本加厲,不斷加大逼戰力度。到了西安事變和平落幕後,中國趨於統一,國家建設蒸蒸日上,對日抗戰的實力大增,學者稱之為「黃金十年。日本擔憂中國壯大將更添其侵吞的難度,認為事不宜遲,晚打不如早打,乃悍然尋釁興戰,啟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也不再忍讓,奮起抗戰。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軍在河北宛平縣盧溝橋製造一起日兵失蹤事件,藉機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雖孱弱,面臨可能亡國滅種危難,已忍無可忍,乃不分黨派、地域,不分男女、老少,相率投入攸關民族生存的保衛戰。中共也捐棄前嫌,聲明擁護政府,併肩抗戰。

  日本發動事變後,狂言「三月亡華」。國軍在上海浴血抗敵,犧牲慘烈,徹底瓦解日本帝國的迷夢。中國對抗侵略的優異表現,獲得同盟國肯定與推崇,乃在日本襲擊夏威夷美國軍事基地後將中國納入同盟,協同作戰。三十四年八月,終於迫使日本屈服,無條件投降。中華民國歷經八年艱苦抗戰,最後光榮勝利。一吐百年來積弱不振、受列強欺凌的怨氣,但也付出慘痛犧牲的代價,國家民族遭受空前浩劫。

  日本投降後,中國自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以來五十年的國恥湔雪淨盡,臺灣、澎湖依開羅會議決定,重歸中華民國版圖。事實上,台灣愛國志士在抗日戰爭中並未缺席。臺灣的有識之士認清爭取抗戰勝利就是收復臺灣的保證,故紛紛投身抗戰行列,翁俊明、李友邦、宋斐如、謝南光、謝東閔、連震東、黃朝琴等人都有卓越貢獻。民國三十年二月,臺灣人抗日團體「臺灣革命同盟會」在重慶成立,誓言打倒日本帝國,光復臺灣。黃埔軍校出身的李友邦更召集三百多名臺灣青年,組成「臺灣義勇隊」,接受軍事委員會指揮,在閩浙沿海游擊抗日。兩年後,翁俊明受命組織的國民黨直屬臺灣黨部,也在福建漳州成立,致力發展臺灣島內組織,期盼臺灣早日光復。翁俊明因此慘遭日本殖民當局殺害。

  台灣志士的努力與期待與國民政府是一致的。在民國三十三年美、英、中三國政府發表的「開羅宣言」中言明,三大盟國作戰之目的,在於制止及懲罰日本侵略,並剝奪其自前次世界大戰中在太平洋所佔奪之所有島嶼,其竊自中國的領土如東北、臺灣、澎湖等須歸還中華民國。次年,中、美、英、蘇發布的「波茨坦宣言」再度確認。中國抗戰勝利後,臺灣因之重歸中國版圖。十月二十五日,在台北在的中山堂,臺灣行政長官代表中華民國政府接受日本總督呈遞降書,宣示臺灣光復,掙脫日本長達半世紀殖民統治。

  中央通訊社見證了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在日本侵略中國的近二十年歷程中,中央社的許多記者經常冒著生危險,奔赴戰場,隨軍採訪,捕捉將士與民眾奮勇抗戰的血淚鏡頭。同時,中央社以當時國內配備最佳、素質最高、採訪網最密、使命感最強的新聞機構,從各個角落與角度,忠實而傳神地以鏡頭呈現了中華兒女悲壯的抗日行動。這些寫真照片是人類歷史極其珍貴的紀錄。

  為了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中央社從上萬幀抗日戰爭的有關照片中篩選,挑出最具歷史意義與寫真價值的圖片,編輯而成抗日戰爭圖誌,公諸於世。這本圖誌讓我們重新審視這段壯烈而悲戚的史實,也讓我們重溫這場戰爭所蘊藏與啟示的歷史意義。願後世以史為鑑,記取教訓,徹底捨棄任何侵犯他國的圖謀,斷然棄絕以戰爭手段遂行己意的念頭。當然,我們也要恢復歷史的真相,不容再基於黨派利益而歪曲歷史、篡奪歷史的功績。


⭕第85頁"淞滬會戰,護衛南京的空戰英雄劉粹剛烈士登機執行轟炸任務",劉烈士所攀上的飛機是一架中央航校的霍克二,但淞滬會戰時他與所率領的5大隊24中隊駕駛的是霍克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