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RAILWAY DEVELOPMENT IN CHINA, By H.H. Ling, 1954, Former Engineer-in-chief, Lunghai Ry., Canton-Hankow Ry., Hunan-Kwangsi Ry., Chengtu-Tienshui Ry., etc. Former Vice-Minister of Communications, Member Academia Sinica, Past-President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Member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Black Water Museum Collections》
中國鐵路志,凌鴻勛著,中華民國43年7月初版(1954)《黑水博物館館藏》

謹將此書獻給站在鐵路崗位為抗戰及戡亂而努力甚至犧犧的無數無名英雄


中國鐵路志
前言
中國有鐵路,自唐胥段興築成功數起,已有七十年,而自淞滬路最初發動,則已有八十年歷史 。此八十年中,舉凡我國社會的轉變,思想的醒覺,經濟的發展,以及政治的演進,國運的隆替,在在 與鐵路問題有關。其中前半期由滿清統治以至民國初年這一段時間,官書尙繁,關於鐵路的紀載尙較完 備。其見諸私人傳記者,如李鴻章海軍函稿,張之洞奏摺,以及盛宣懷愚齋存稿,梁士詒年譜等,對於 鐵路的初期興辦,尚可覓得不少的珍貴資料與文獻。民國二十年,交通部與鐵道部合編由關賡麟主編之 交通史告成,其中路政一編,共有十八巨册,所紀各路的淵源變遷,以及建置規制,燦然具備,且在清 末民初檔案中摘錄不少有關重要文件與統計,尤足供人參考。惟此編祗屬於史料性質,卷帙浩繁, 披覽 不易。且其紀載僅至民國十五年爲止。十六年以後,北伐告成,國府定都南京,此後十年間爲我國鐵路 有計劃發展的時期。此時期中舊路的整理,與新路的籌築,事極繁賾,却無公私有系統的著述。至官方 所發表,則祗有不連續的年報或年鑑,私人文字亦祗偶見於書報雜誌或專刊,殊未足以顯示國家的整個 政策,國際的合作歷程,與此十年間路政的重要演變。民國二十年,日人發動九一八事變,侵據東北以 後,東北各路遂與中央脫離,其經營情形祗在日人報告中得之。二十六年蘆溝橋戰役驟起,首都倉卒撤遷,昔日部路文卷從此開始散佚或毁失。而臨時首都重慶又因時遭空襲,案卷一再疏散,整理爲難。勝 利以後,各路復員,而昔日文件圖表統計賬冊蕩然不復完整。至東北各路則以蘇聯的阻撓,致我方未能 順利接收,各項重要資料尤多喪失。未幾共黨倡亂,部路一再播遷,雖大部份部卷已疏散臺灣,然比較重要者於由京遷導,由粵遷蓉及由蓉遷臺的亂離狀況中,損失不少。今後不但於稽察往事難以着手,即將來重返大陸,從頭整理,當更感覺困難。近年在臺鐵路界人士於此頗表關心,以爲我國近三十年來之 鐵路事業,關係於國家盛與世界安危者,其艱苦經營的經過,行將日人漸忘,引爲可惜。

作者自民國初年服務鐵路起,卽好保存資料,其有重要鐵路設施,或計劃估計統計等,每喜抄存。 其時祗以工程建設爲限,自後主持鐵路工程,且涉管理行政,凡有重要事項或數目字,每筆之於案頭日 記,查核時擧手卽得,不必有待於調卷之煩,積而久之,遂成習慣。所搜存亦不以工程事項爲限,凡中 央重要決策設施,甚至他路之經畫進展情形,見諸報章或公報者:每爲剪存,單行本搜集亦多。自日 人發動戰爭,京居淪陷,以前資料,散失殆半,然自後益覺資料之可貴。抗戰後役於西南與西北,工 作緊張,戰局變化亦大。於整個鐵路變遷的經過不無脫節。其後入襄部務,由重慶勝利還都,以至戡亂 再度撤出南京的四年時間,於鐵路興廢知其大概,日記積存更成巨帙。幸經多方保存,所有燬餘文件尚能運達臺灣,年來稍加整理,覺其中有彌足珍貴者。私人搜存,不應久閟。幾經知友之督促,遂不揣簡 陋,從事編一部「中國鐵路志」,將八十年來中國鐵路歷史,採其精華,攪其概要,以便於鐵路界人士 之參考,與關心鐵路者之閱覽,似亦作者應有之責任。
在今日而言鐵路歷史,並編纂成志,實有不少困難。蓋既以志名,則在縱的方面必須時期一貫,不 能有所脫節,而在橫的方面又須事項完整,不能有所遺漏。此書分上下二編,上編總述,依鐵路之全面 問題如組織,管理、建設、運用、財政、統計,以及對外關係等,其敍述爲橫的性質。下編則就每一路 加以分述,以期每路由始至今,所有籌劃建設及運用經過,爲縱的叙述。但鐵路事業在在皆專門問題, 而執筆紀述,專於營運者,未必熟知工程,精於技術者,或未必兼諳財政,因此昔年鐵路史編每覺有偏 輕偏重之弊,此編自亦不能例外。而在縱的方面,在此圖卷散佚之際,實難顧到每一角落的繁複經過,及戰時事態的急劇變遷,因此事實固不免遺漏,時期又難免脫落。作者未治史學,初不知着筆之難如此 。此編資料一部份參考他家著述與官方的報導,一部份採自多年搜集與抄存之資料,其餘一部份則從各 路舊日同仁中旁搜博採,或輾轉查詢而來。雖於此曾特加努力,以求近三十年來之重要演進得稍補公私 著述的缺略,然自問距離完整固甚遠。回憶交通史路政編在承平時期竭交鐵兩部數十人之力,歷三四年 時間,始得成書,我何人斯?敢妄言繼續前人之業。但私念若不乘時加以整理,則不時當今關心路政者 查考爲難,而且零編斷簡,日人恐更易散失。因此鼓起勇氣,編此史略,而不因個人之疏陋與工作之艱 鉅而却步。當世賢達與路界同人如能指其謬誤,補其不足,則不獨作者之幸而已。
鐵路志自是歷史之一種,而其內容則多與地理有關。我國各地地名在近數十年中有改易,每使參 對爲難,省區管轄範圍亦有若干變遷,卽路名亦有先後不同者。此編在一般叙述中多用現時代名稱,而 敘其歷史則多沿用當時所通用之地名或路名,以存眞相。至於鐵路上許多專門名詞先後譯名不同者,則 盡量改用現時名稱,以期易於瞭解。至各時期所用的幣值單位,則一依其舊,但留其本來面目。
我國鐵路與東西各國發生關係,至爲繁複,凡我政府或各鐵路與外國公私機構所訂有關鐵路的條約、協定、合同、換文等,數以百計。就早年所訂的借款合同與抗戰前後所訂者一爲比較,頗能得知其優 劣之所在,與國際合作途徑的變遷。惟合同條文每極冗長,且多屬於手續上之細節,無關宏旨。本書以 篇幅關係,未能將合同全文照錄,僅將其重要有關之條文摘錄,易明其大概。讀者欲知其詳細內容, 自有鐵路借款合同彙編等可資參考(見編末參考資料一欄)。惟抗戰前後爲北寧鐵路葫蘆島築港,隴海 鐵路連雲港築港,首都輪渡,湘黔鐵路,成渝鐵路,京贛鐵路,完成滬杭甬鐵路,廣梅鐵路,湘桂鐵路 南鎮段,叙鐵路等所訂的向外借款或借料合約,均在上述彙編出版以後,本書雖亦摘錄其主要條款, 但其全部內容仍有待於彙編的續訂,應可得知早期與近期國際合作精神上與技術上不同之點。

鐵路選線固爲技術問題,但影響於建築資金,與路成後之維持保養,經營運用,甚至左右一路數十 年的榮枯,乃極重要。作者會參考不少的選線報告,於路線重要問題稍有所記述,使讀者得知取捨之經 過,與路線網組成的關係,至於選線的技術細節則從簡略。
要看鐵路的運用成績,必須憑多年的統計。我國鐵路會計及統計自民國四年起始有統一的法則可循 ,自後二十年間的鐵路年度統計大致尙可參考。惟自九一八以後,東北鐵路統計卽不完整,抗戰後則更因戰局與幣值的不穩定。而呈不正常的變化。本書所引數字因此亦難作一合理的比較。讀者欲得不同時 期的數字,祗可於各年度的官方統計中求之。
鑒往所以知來,考古乃能論今。我國鐵路雖踵法歐西,但其創始不算不早。以淞滬鐵路早期發軔論 ,其時間尚在日本興辦鐵路以前。在我國國營事業中,國家的投資以鐵路爲第一位。就人才而論,路界 精英之輩,悉爲國家所網羅。然八十年來的經營,以我國幅員之廣大,才有差近三萬公里鐵路,以視他國,瞠乎其後。其間外力的侵入若干?權利的喪失如何?國防民生的利賴有幾?國有鐵路何故進展遲遲 ?民營鐵路何故未能發達?凡此皆足耐吾人的尋味。今後反攻復國,鐵路一項在軍事上與經濟上的重要 性爲人所共知,而如何利用過去的經驗,以求日後經營的順利,以配合國家與社會的需要,則全在國上下的努力。此編祗述往事,而不欲多加論列,所盼讀者自爲體會。
此書所記,起自同治年間,大陸各路記至民國三十六七年左右爲止,臺灣鐵路則記至民國四十二年 爲止,各路除述其經營經過外,並將路線依其路別或區域製爲簡圖,俾於各路的環境及其聯繫,與當初 設計及比較選擇,得以一目了然。另於編末附入中國鐵路大事簡明年表,及鐵路里程總表以資參考。
此書之編著開始於四十二年初,至四十三年五月脫稿,中間經過不少路界先後同人的助力。其中王 君泰瑞對於東北鐵路資料,徐君名植及陳君德年對於各項機電資料,多所補充。他如袁君夢鴻,侯君家源,鄭君華、段君品莊、徐君承燠、李君國均、周君賢頤、張君志禮、許君延煇、王君良卿、李君枝 厚、李君炳瑗、沙君燕昌、歐君福松、李君孟暹、陳君悅韶、文君伯常、蔡君春曦、梁君賓善、楊君祖 慶、龔君理澂、章君煥昌、方君松生等,或查詢資料,或訂正疑訛,均有不少的匡助。而此書原稿均經 徐君名植與陳君悅韶全部校閱,所附各圖則由陳君孝墉與范君德霈代爲描繪,更爲心感。至於此書之能 以告成出版則多得秦君啓文與王君開節之鼓勵,於此並誌不忘。

中國鐵路志目錄







中國鐵路志
上編 總述
第一章 中國鐵路的起源
關於世界上鐵路起源的記載,傳說不一。雖然遠在十八世紀的末葉已有人製出一副蒸汽機,裝在車 上,用蒸汽唧筒推動車輪行動,十九世紀的初葉又有人製出蒸汽的機關車,可以拖動車輛,但一條眞正 的鐵路用蒸汽機車拖帶一列載客或載貨的車輛,在軌道上以相當的速度行駛,要算是一八二五年英人史 提芬孫(George Stevenson) 所創製者爲最早。其時爲我國前清的道光五年,距現在已將近一百三十年。
其時英國正積極伸張勢力於遠東,先謀取印度,後來便在印度廣築鐵路,到同治三年(一八六四), 另一英人在印度築鐵路的專家史提芬孫 (Macdonald Stevenson) 應在中國英商的邀請,由印度來中國研究在中國修築鐵路。曾建議以漢口上海和廣州作爲三個基點,建築下列各線:(1)由漢口沿長江至上海。 (2)由漢口西至四川,經雲南至印度。 (3)由漢口至廣州。 (4)由上海至鎮江,北至天津、北平。 (5)由上海經 杭州至寧波。 (6)由福州至寧波。 (7) 由廣州至雲南。當時中國與西方發生接觸尙在初期,朝野各方對於新科學建設的理解尙未深入,因之對此建議未能接受。此鐵路專家所擬的幾條路線與其時英國向遠東伸展勢力政策相配合。雖然中國當時未曾加以理會,但後來英國更取積極手段,對於在我國築路的種種要求 卽以此建議來作藍本。史提芬孫的建議已在英國創製鐵路之後近四十年。

同治四年(一八六五|1865),有一英國商人在北平宣武門外鋪設長一里多的鐵路,賦行一輛小火車。 這原是英國商人一種宣傳表演的舉動,可是北平的一般民衆看見深爲驚奇,且引出許多謠言,結果由步軍統領衙門(治安機關)令拆毀。此事雖然有點劇性,也許可以認爲是在中國境內所鋪設的第一條鐵路。
經過九年之後,到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英商怡和洋行以上海商務日盛,而上海喉吳淞口太搶 ,船隻出入不便,請進地方當局在上海閘北老靶子路附近築一路至吳淞口,以利交通。不久在倫敦組 織一淞滬鐵路公司,派琚理退氏爲總工程師。所定的路線長約九英里,張用二英尺半的狹軌。光緒二年 正月二十日(一八七六年二月十四日)初次用小機車在路軌上行駛一英里許,認爲画意,這也可以說是 中國有鐵路的開始。當時江海讕道為光以當地人民對於火車的行駛不免驚奇,恐怕發生意外,要求鐵路公司停工一個月。其後又復開工,繼續修築。馮氏與當時北洋大臣李鴻章商議,擬由中國將鐵路購買 自辦,而洋商方面則要求照各國通例,唯其承辦十年之後再照原價由中國備款收回。正在雙方交涉之時,鐵路公司已由英國運到大小機車數輛,及客貨車多輛。光緒二年(一八七六)五月初十日舉行正式開 車典禮。隔兩日開始營業,收入甚好。不料開車才一個多月,有士兵一人在軌道上行走,爲火車撞倒斃命,於是地方大起交涉。英國駐華公使會令知其駐上海總領事轉合鐵路公司停止行車以及其他修路工作 ,其後中英雙方於同年九月在南京訂定購路條款十條,中國政府允於一年之內備價款銀二十八萬五千兩,將鐵路財產全部購回,在償款未曾付清以前,鐵路仍歸該公司繼續經營。於是火車又重行開駛,營業盛旺。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夏間,上海、江灣、吳淞、三處商民以沿路地產價值大見增長,商務亦見 發達,曾公稟兩江總督,請進將鐵路繼續辦理,兩江總督不允所請。是年九月十五日,最後一期路價由我方付清,經我方派人沿路接管後,即令工匠掘起軌道,到平路基,拆毀車站房屋,這條小鐵路途不幸只爲曇花的一現。後來京滬鐵路的上海吳淞間支線是二十年之後所從新建築,並不是原來的淞滬鐵路。
中國鐵路的真正開始,而爲今日全國鐵路網中最早的一段,要算是由唐山到胥各莊間的運煤鐵路。 當淞滬路毀棄後的一年,輪緻招商局總辦唐廷樞以輪船要靠烟煤做燃料,因派人到河北開平一帶找到煙煤鑛區,經由直隸總督李鴻章批准開採。但燃煤要由隨區運輸出來,供應輪船之用,因於光緒五年(一 八七九|1879)特呈請由開平鐵務局出資,由唐山起至胥各莊止建一鐵路,爲運煤之用。李鴻章贊成其識,並 向清政府請准,派鐵務局的英籍工程師金達(C.W, Kinder) 主持路工。正在籌辦期間,政府內忽有人反 對,奉旨收回成命。纊務局以既然不能修路,乃想由胥各莊起至蘆臺開闢一條運河。但因由唐山煤井到 胥各莊貨有七英里的距離,地勢高低不平,不宜於開河,須要修築鐵路,方能解決運輸。其時因政府對 鐵路最反對者爲使用蒸汽機車,乃聲明煤車係用馬拖行,不用機車牽引,此段鐵路才奉建築。當時 有一部份人士主張爲節省經費計,採用二英尺半的軌距,築小鐵路,惟金達則認爲狹軌對於運輸量限制 太大,卽日本開始建築鐵路採用三英尺半的軌距,金氏仍認為不宜用之於中國,力勸我國採用英國通行之四英尺八英寸半軌距(合一、四三五公尺),此建議後來爲我當局所採納。此一段十八華里的鐵路途於光緒七年(一八八一)五月興工,十一月完工。所採用的軌距自後遂成爲我國鐵路的標準就距,此一決定與我國後來鐵路的發展,有重要的關係。
當唐胥路完工之始,原係以關馬拖車而行,光緒八年(一八八二)金強會利用開礦機器的舊鍋爐做 成一輛小機車,行駛於唐胥之間,牽引力有百餘噸,這算是我國行駛機車鐵路之始。這一輛中國自製的 原始機車,後來保存於北平的交通博物館內。惟這輛機車行駛未久,我北平御史連章彈劾,說機車開駛,震動東陵帝王的陵寢,而且噴出黑煙,有傷禾稼,會奉旨勒令停駛。後來由唐廷樞向政府多方解釋, 經過幾個月之後,才照常用機車開駛。自後陸續向英國購到機車,並無阻碍。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

,李鴻章奏請將唐胥路展築至蘆臺,經清廷核准後,另行組織開平鐵路公司,備款向礦務局收買已築的 一段,以伍廷芳擔任總理,唐廷樞爲經理。此段展線於光緒十三年通車至蘆臺。自後兩端逐漸展築、成 爲後來的京奉鐵路,後又改名北寧鐵路(詳下編北寧鐵路)。
臺灣鐵路的修築發動甚早。緒光三年(1877)議淞滬鐵路時,福建巡撫臺灣學政丁日昌即以軌材廢棄未 免可惜,曾奏請將淞滬路的全部材料移往臺灣,改修臺北至臺南鐵路。清政府原已照准,其後以款項無着中止。光緒六年(一八八○)前直隸提督劉銘傳應清政府之召,入京奏請速造鐵路以圖自強,爲當時政府裡主張修築鐵路最積極的一人。雖然朝議紛紜,並無結果,但後來劉氏被命爲臺灣巡撫,即於光緒 十二年(一八八六)奏請在臺灣試辦鐵路,起自基隆以達臺北,再謀與各港連絡。經清廷核准後,即從事籌備,不久在大稻埕興工。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十月由基隆通車至臺北,十九年(一八九三)接通至新竹。這是在甲午年中日開戰以前的事,爲臺灣鐵路的發軏(詳下編臺灣鐵路)。
第二章 鐵路建設的演變
在中國過去八十年的鐵路歷史當中,國家對鐵路的政策有過幾次的變遷。現在分作滿清時期和民國 時期來敘述,民國時期又分爲民國初期及國府成立後兩個階段。
第一節 滿清時期的鐵路
滿清時期由同治末年築路的開端,以至辛亥革命,約凡四十年。其間鐵路政策的變遷,有下列的四
個階段:
甲、閉關時期 我國自開放五口通商之後,外人卽想在中國國境內修築鐵路。同治六年(一八六 七)列强趁與我交涉修約的機會,就已有所要求,爲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當時辦理外交機關)所拒絕。 光緒初年,淞滬鐵路雖成而拆毀,但國人對外稍有接觸者,對鐵路的利益已漸有認識。光緒三年(一八 七七),出使英國大臣郭嵩燾致函於直隸總督李鴻章,謂治國之要莫切於急圖內治,以立富强之基,而 欲樹此根基,則趕辦鐵路實可以立國千年而不敵。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出使大臣薛福成更向政府提 出一修築鐵路的計劃,強調英美兩國興築鐵路所得的成效,力陳便於商務,便於轉運,便於調兵的幾項 利益,反駁當時謂鐵路築成會奪取人民生計的謬說。光緒六年(一八八〇)清政府以俄國對於歸還伊犁交涉,忽取强硬態度,有派兵艦東來封鎖遼海威脅我國的企圖,特召劉銘傳入京商議。劉氏主張速造鐵 路以圖自强。至路線則擬以北平爲中心,築南線兩條:一爲清江浦至北平,一爲漢口至北平。北線兩條:一由北平東通盛京(今瀋陽) ,一由北平西通甘肅。其時本以海防事起,南北內陸運輸無便利的交通,海運則以並無海防,容易處處受敵,故劉氏主張最先應業北平清江浦之一線。其奏章內有以下的一段

「銘傳昔年剿捻中原,歷經各省,地勢民情,固所知,非敢妄爲斷。事關軍國安危大計,如蒙允許 ,請飭下總理衙門迅速議物。若輾轉送,視爲緩圖,將來俄約定後,樂室道謀,誠恐臥薪嘗膽,徒托空言,則永無自强之一日。」劉氏乃是當時主張修業鐵路最力的一人。
劉氏速修鐵路之後,內外大臣各陳利弊。地方大員中如李鸿章,左宗棠,張之洞,極力贊同。 張之洞並主張修築蘆漢(北平郊外蘆溝橋至溪口,因其時無人敢說築路直至北平。)鐵路,而朝中文臣 自命流,不識時務者,對於築路則多方阻撓,危言聳聽,以致到發兩氏建議均告失敗,僅由唐山至香 各莊之路得繼續展築至天津,爲中國倡辦鐵路成功之始。光緒十五年,此路已由唐山向北展築至灤州。 其時以俄國對我東北屢有陰謀,李鴻章奏准趕築關東鐵路以謀抵制,擬趕自灤州風築至山海關,再至潘 陽,並築營口支線。後來因經費困難,工程遲滯,僅築至由海關而中日之戰已起。是以在甲午(光緒二 十年即一八九四)以前,中國鐵路尙在閉關時代,政府亦無固定政策可言,惟對於臺灣則以其孤懸海外 ,不予重視,因此在臺建築鐵路未生波折。
乙、借款築路 我國自甲午年對日戰敗以後,朝野各方才稍知國勢的嚴重,與國防的急迫,因之 於建築鐵路不復如以前的反對。兩廣總督張之洞事先已倡議興寨蘆漢,及清廷調張爲湖廣總督,更想促 成其事。政府經已令戶部每年擔銀二百萬以應工需,但後來因東北防務緊急,又把蘆漢已定工款移 關東。而蘆漢路長一千餘公里,工程款項鉅大,官商都無自行籌款築路的能力。其時任津海關道的盛宣 懷熟識洋務,建議官股,商股,洋債並用辦法。並以上海廣州兩地洋務與商務風氣先開,招股較易,但 専用蘆漢名義招股,恐還粤商人不感興趣,因請特設鐵路總公司,先造蘆漢幹路,其餘蘇滬粵漢等處亦 准該公司大第展築,不再另設公司,如此卽在西北造路亦可號召東南商股。盛氏此計劃爲李鴻章張之洞 兩督所支持,清廷乃於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設立鐵路總公司,派盛宣懷爲督辦鐵路大臣。但官股與商股事實上仍有爲難,於是一變而開大借外債的途徑。又因甲午戰後,中國國力的薄弱,已暴露於世,所有借外債築路,多出於被動,更開許多斷送權利的先例。而外力的侵入,外資的自由經營,列國的 經濟侵略,與國際野心跟着鐵路俱來,都由此時而起。計自光緒二十一年至二十九年(一八九五——一九 〇二)的九年中間,中國鐵路實以盛宣懷所主持的總公司作政策的中心。所有漢,正太,滬寧,汴洛 ,粤漠,津浦,道,各路借款合同,以及蘇杭甬,浦信,廣九,等路的借款草約,都在這時期内由盛代訂立。
當時所訂借款築路合同,關於我國權利的喪失,大概可包括於下列幾件事: (1)借款的回扣。外國公 司借款多係按照借款面額加以折扣實付,最昔折扣爲九折。(2)材料都要向借款國家購買,由出面借款之 銀公司包辦,並給公司百分之五的酬金。)鐵路總工程師及總會計係由借款之銀公司推薦外籍人員充任 ,一切施工購料多由此二人主持決定,中國所派的督辦或局長袛畫諾受成,並無權柄。而總工程師又多 氣總管名義,有行政及用人的大模,所有外籍人員都由其薦用,即華籍人員之錄用亦必須由洋總工程師 同意,中國當局不能隨便委派。 (A)在若干借款合同中規定落成之後若干年內由借款銀公司管理行車,在 代辦行車期內鐵路收入除各項經費及還借款本息外,倘將餘利提百分之二十作銀公司酬勞費。所以在 鐵路總公司時期,雖然新路的興築有不少的進展,但路權的喪失爲此時期內最失策的事。
丙、拒款自辦 盛宣懷氏執行借外築路政策,利權喪失,不久發生極大的反應。計自光緒三十 年(一九〇四)至宣統二年(一九一〇)爲全國各省主張拒外債廢成約收回自辦最激烈的時期。鉅債廢 約的動機發生於漢,而蔓延於全國。一時風起雲湧,不可遏止。政府迫於輿論兩激昂,會通令以後案 路不再借外款,或附搭外股,甚至不得再由外人包工。因之各省官紳自辦與鐵路粉然並起。由官辦者, 有京張,張綏等路,由商辦者,有川漢,湘路,贛路,閩路,皖路,浙路,蘇路,西潼,新寧,豫路。

桂路,騰越,同酯等組織,而運煤運鹽的小鐵路由地方要求自辦者更不可勝計。所有廢救贖回的運動, 以粵漢鐵路的廢約算是成功。此路原由美國合興公司承辦,以該公司私將底股大部份售於此間,6湘鄂 三省商民因倡議廢約。經官商的合作,另行借款贖回自辦。其後廣東一段係由商股組織漢鐵路公司, 自行展業(詳下編漢鐵路)。粵漢廢約卽成,又有蘇杭甬改約和京漢鐵路贖回的繼起。惟紳商倡議自 辦之路雖各自設立公司,推舉總理,凑集股本,究以人民財力有限,祗有一時之熱心,却無實力與經驗 。不特進行遲緩,除漢外成效甚少,而且渐生弊病。光緒末年,已有提倡將鐵路收歸國有之議。當時 郵傳部會奏准凡各省紳商自辭的鐵路,限三年內辦好,否則由部會同地方政府辦理。於是商辦政策開始轉變,爲後來國有鐵路政策的本。
丁、收回國有 自拒款自辦以來,商公司缺乏實力與效率低微,既已顯著,因此政府與社會有識人 士,期望於商路者,逐漸轉移其目光於國有的途徑。廣東粵漢鐵路公司辦理較有成績。粵路商人因此堅持此路永爲商辦,而商部批答則以現商辦,但三十年後尙須斟酌,其他各路且不得以爲例。張之洞 袁世凱等又請將漢全路與津浦路定爲官商合辦,於斡旋民有之中,漸留逐漸改爲國有的地步。光緒 三十四年(一九〇八),部頒覆勘商路工程與查驗商路資本辦法,始得將商路脆情形公之於世。宣統元年(一九〇九)訂立漢粤川鐵路四國(英美法德)銀行團借款合同,將此路改由國家負責與築。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內閣改組,盛宣懷入爲部傳部大臣,謀借鉅款築路,由清廷宣佈鐵路幹線均歸國有,定爲政策。至如何收回辦法,着郵傳部悉心籌劃,如有故意擾亂煽惑抵抗,即照違制論罪。宣統三年 四月,郵傳部簽訂漢粵川路借款合同,將以前批准商辦案取銷。其時湘粵川漢各省士民以國有其名,實則仍借外款,開會力爭,工商界且罷工罷業以爲抵抗,川省紳民亦紛紛請緩爲接收,朝議與民情於是各走極端。政府以武斷操切的措施,激起川變。不久武昌起義,清廷遂即傾覆。此一時期雖然有一年,但關於國家全局與此後鐵路政策却甚重要。
第二節 民國初期的鐵路
由民國成立以至國民革命軍北伐之十幾年間,我國鐵路建設之進步甚爲遲緩。雖然開國之初,政治 一新,頗有淬厲發的氣象,鐵路行政稍有準則,但因民國初年政潮起,路政甚受其影響,繼則歐戰 突起,財源枯竭,並借款之途亦告斷絕,再加以國內武人干政,士兵横行,秩序紊亂,坐失時機,深爲 可惜。此時期有關鐵路之大事如下:
一、收回商路之成功 滿清政府原以國有鐵路政策招致覆亡,乃民國成立才及一年,交通部竟把川 路,湘路,鄂路,皖路,蘇路,浙路,豫路,晋路,一一加以收同,並未發生阻力。此足見當時商路本 無實力,亦因國民對於鐵路事業的觀念已與往時不同。政府則趁革新之際,逐漸施行統一路權的政策, 自後鐵路國有政策逐成確定,實則此時國家財政非常枯竭,所有收買商路之款,凡股款銀圓六千七百四 十餘萬元,債款一千三百八十餘萬元,實非當時政府財力所能負擔。政府祗以開國伊始,欲以統一路權 爲責任,亟欲實施此政策,亦未計及先籌的款而後接收,姑先定一分年攤還股本之法,再籌調撥。及國 內多事,國外又不能債,所有積欠商路之款始則折給債票,繼則延宕時日,卒無法一一應付。所以收回國有一事,雖屬成功,但商民未免吃虧,政府信用亦受影響。
二、繼續舉借外債 新政府雖有建設交通之決心,但建設資金仍不能不出於借債之一途。其中重要 者,如(甲)漢川鐵路原係由英美法德四國銀行團共同經營,先由學漢的湘鄂段與川漢的漢宜宜變等 段着手,借款合約已於宣統三年簽訂,嗣以中國發生革命,四國銀團不肯再付款,幾經磋商,延至民國 11年訂立附約,湘昴一段才得墊款開工。歐戰起後,工款不繼,僅勉道長沙,即行停頓。(乙)福海鐵

路借款係根據光緒廿九年(一九〇三)與此國公司訂立汴洛借款合同而擴充之。民國元年交通部與此國 公司訂立闢秦豫海鐵路借款合同。歐戰起後,此國無力墊款,改由此荷兩國共同投資。在國民革命軍北 伐以前,隴海路東通至海州,西通至靈實。以上兩路興築的動機,都在滿清時期,民國雖定新約,但其 條款和從前借款合同大致相同,無甚改進。此外民國初元經政府所定的築路契約尙有同成鐵路(與此法 公司訂立),欽漁鐵路(與中法實業銀行訂立),浦信鐵路(與英國華中公司訂立),寧湘鐵路(中英 銀公司),沙興鐵路(英國寳林公司),濱黑鐵路(俄亞銀行),與株飲周襄鐵路(美國裕中公司)。 都因歐戰發生,資票無法出售,工程未會進行。但可見政府仍採用以往之借款政策,在英美比法均勢 下,想謀鐵路建設的推進。
三、對日本要求之屈辱 我國東北各省資源豐富,河北山東兩省人民每年移殖甚多,農產激增,在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日本和帝俄的勢力分據南北滿。自俄國發生革命後,日本勢力更向北滿伸展。一 方面拿南滿路做侵略的根據地,一方面又對我威脅利誘,來添築南滿的培養線。我國事前既無準備,臨 時袛有屈辱。此中有下列的事實:(甲)民國四年日本向我提出二十一條的要求,有關鐵路的事項爲取 得德人在山東的鐵路權利,展長南滿和安瀋兩路的租借期限,要求南滿東蒙的優先權,和吉長鐵路改歸日 本管理等項。(乙)民國二年日人要求四洮,開海,長洮,洮熱,吉海,等路借款築路權。政府遂於民 四與正金銀行訂立四鄭鐵路合同,民八又與南滿訂立四洮鐵路合同,民十三叉與南滿及東亞公司訂約由 洮南向北展築鐵路,接通中東路的昂昂溪,自是日本勢力伸至北滿。(丙)吉長吉敦借款使原來我國 官商合辦的吉長路一變而爲日人代管,而由吉林至朝鮮會寧的吉會路雖備受國人的反對,未能全線動工,但吉敦一路竟改由南滿承築通車。(丁)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後,歐美金融告緊,無法對我鐵路借款, 日人逐乘機向我作鐵路墊款的引誘。民國七年政府向日本大學借款。其中有關鐵路部分爲滿蒙四路的預約,高徐濟順的草約,和上述的吉會鐵路的要求。而政府則反把鐵路借款移充軍政費,不惜將築路權斷 迭日人。計這十年期間日本投資於東北及山東鐵路不下一億三千餘萬日元。此類經濟侵略,無一不具領 土野心,我方日處於被動,太無對策。
四、東北當局的積極築路 民國十二年以後,東北當局因日人勢力伸展過甚,危機日迫,乃奮起自 行築路來抵抗,計會建築北寧路的大虎山至通遼支線,連接四洮洮昂及齊克三路。又建築瀋海吉海兩路,使瀋陽得直接和齊齊哈爾及吉林接通,無須經過中東及南滿兩路。當時有所謂西四路(北寧大通支線,四洮,洮昂,及齊克)和東四路(北寧,瀋海,吉海,吉敦)之稱。幾年之間,築路成績大著。同時 又經營葫蘆島海港,以爲上列幾路的尾閭,給大連一個競爭,打破日人的壟斷,因此觸起日人的如忌, 爲九一八事變的導火線。總計東北當局的積極築路雖然說不上是中央政府的一件政策,但究竟是那時期 一件重要事項。
五、鐵路內債旳試辦 民國初年,英法德日俄美六國曾一度有新銀團的組織,謀對我聯合借款。惟 因日本另具野心,未得協議,我國也不願受新銀團的壟斷,迄未訂立任何政治經濟借款。其時平綏路工 程繼續西展,會募集幾次短期內債。綏遠至包頭一段的腰築工款,便靠這個來源。雖爲數不多,但可算開了募集內債築路的風氣,爲後來國內銀行承募內債築路的開始。
六、交通行政與鐵路管理制度的建立 我國早期築路多借用外債,並僱用外籍人員代爲建築管理, 我國自己尙無統籌的計劃。所有建築規範,行車規章,營業方式,會計制度等,多任由各路各自爲政, 每卽採用債權國的制度爲制度,窒碍甚多。民國成立後,既定下國有鐵路政策,交通部逐開始爲劃一制度的工作。民國二年,首先設立統一鐵路會計委員會,製定鐵路資本支出,營業用款總平準表等分類則 例,及列車機車里程統計則例,自是我國的鐵路會計與統計的基礎才算建立。民國六年交通部又設立鐵路技術委民會,製定建築標準,以及鋼橋鋼軌機車車輛等規範,自後鐵路建築才有標準可帽。上述建設 及管理上之遂前統一,為政府執行國有鐵路監督堂之一他步。

第三節,國府成立後的鐵路
民國十七年北伐完成,國民政府奠都於南京,銳意於經濟建設工作。其時國家穩定,囊信鞏固,修 築鐵路正依着正常軌道發展。二十六年抗戰開始,鐵路局面又起變化。茲分述抗戰前後的兩個時期的演 變。
甲、國府立以至抗戰 以前政府設官分職,所有交通事業的掌管,由商部而郵傳部而交通部。所有鐵路部份,與公路、電信、郵政、航空、水運、同屬於一個中央機關。國府成立不久,特在行政院下添設鐵道部,為有史以來我國設部專管鐵道之始,亦足見中央對於執行鐵路建設政策的決心。在財政方面,中央決定以今後未付的有關國退還送庚子賠款,與今後海關盈餘,作築路基金,並公佈一個庚關兩款築路計劃。以示自力更生的決心,不是專賴舉借外債,或期望商股。在路線方面,以我國往年築路多偏重於華北,至長江以南則只有較短的幾條,尚無幹線的形成,因擬完成粵漢,並興築京湘,京粵,福昌( 福州至南昌),粵滇,滇湘等線,多在長江以南,並注重在南京國都的拱衛。當時計算在六年之內,以庚關兩款來發行公債,約可得四億零八百五十萬元,約能築路四千公里。嗣後雖未能盡付實施,但可說是政府對鐵路重視和有整個計劃的首次。後來英國退還庚款,首先利用來修築鐵路,粵漢鐵路的完成, 和隴海鐵路靈潼潼西諸段的展築,都係利用中英和中比的庚款,爲此時政策的實現。
庚款大部份已用於粵漢和隴海兩路,關款築路雖有此議,但未成功。政府爲急速築路,遂開放商辦 ,或地方主辦,同時又打出借款的新途徑。(1)關於地方築路方面,民國十八年浙江省政府創辦杭江鐵路(杭州至江山),由省府向銀行借款,並借用一部份中英庚款購料,民國23年通車至玉山。又民國21年山西太原綏靖公署決自晋省獨力修築同蒲鐵路,於抗戰前由風陵渡至大同。以上兩路頗開省辦路的風聲。(2)商辦鐵路在清末以缺乏人才和實力,致無甚成績可言,但二十年來國內築路專家已不乏人, 公私財力亦較豐厚。民國十九年淮南礦務局爲運煤方便起見,修築北自淮河南岸田家庵南至長江邊裕溪口長達二一四公里的鐵路,稱爲淮南鐵路。除運煤外並經營其他客貨業務。又上海紳商於民國二十二年 創立江南鐵路公司,原定修築蕪湖至乍浦鐵路,後改築由南京至蕪湖,並展至孫家埠。以上兩商辦路辦理極具規模,可說是民國以來民營鐵路的典型。(3)關於借款的新途徑,自第一次歐戰發生,鐵路債票不 能再在歐洲發行,而國內時局不定,鐵路財紊亂,借款本息不能如期償付,以至債票信用低落。惟自國府成立,全國統一以後,政治清明,建設開始,政府對於舊債努力逐漸加以整理,信用稍復,國內外銀團對於中國築路之投資漸感興趣。自杭江鐵路由浙省倡辦後,中國銀行即首先借款二百七十萬元, 後來又加借一百二十萬元。其時德國的工業界很有意恢復東方的市場,因與中國銀團合作,由中國銀團擔任國內工款,德國奧脫華爾夫公司擔任材料,另由鐵道部及江西省政府各發行公債一千二百萬元,通至南昌後再發行南萍段公債,由銀團與奧華爾夫訂立材料借款,浙贛全路因之築成,和粵漢鐵路相接 。自德商開始供給浙贛鐵路材料,鐵道部於廿五年再和德商愛森鋼鐵公司,克魯伯廠,聯合鋼鐵出口公司,奧脫華爾夫公司等訂約,借湘黔鐵路材料款三千萬元,國內工款則發行建設公債。又二十五年鐵道部曾向中英庚款董事會,怡和洋行,及匯豐銀行借用料款,興築京贛鐵路。以上湘黔和京兩路雖因對日抗戰,工作中途停頓,未能築成,但中外銀團與歐洲工業界對我國鐵路投資之見解已與前不同。而我國政治的安定,債信的確立,自亦爲重要因素。此外則法國銀行界也謀和我國恢復經濟關係,我國因提議修築成渝鐵路。由中國銀公司建議與法銀團合作,把成渝鐵路作一商辦公司的試驗,闢一條鐵路投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