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軍用摩托車

已更新:2023年11月11日

作者:黑水編輯室 Paul Chou


BMW R75
BMW R75

早在閃電戰開始之前,納粹德國就已經採用了比其它任何國家軍隊更多的大型重型機車和軍用摩托車,民國24年(1935)德國陸軍就成立了成立摩托車部隊(Kradschützentruppe),民國26年(1937)11月德國陸軍最高統帥部 OKH(Oberkommando Heer)要求寶馬(BMW)和純達普(Zundapp)二家車廠研發專用的軍用摩托車,設計目標需求,車輛最大載重500公斤(三名全副武裝士兵),越野輪胎寬度12公分(4.5英寸),直徑41公分(16英寸),且擋泥板必須留下足夠空間以便加裝雪鏈,最大續航力350公里,最大時速95公里,最低速度3公里,底盤離地15公分,在這些要求下,兩家公司分別推出了自己的產品(即後來的 BMW R75 Zundapp KS750)。


BMW R75 拖掛 JF8拖車 《Black Water Museum Collections | 黑水博物館館藏》


和其他軍用車輛相比,摩托車重量輕速度快,能適應崎嶇的地形,主要被用來執行偵察任務。當時德國的BMW、Zundapp、DKW和NSU都為德國軍隊生產摩托車。摩托車在聯絡和偵察中被廣泛使用,裝備對象主要為德國國防軍、黨衛軍、裝甲部隊、空軍、憲兵以及警察。戰爭初期,德軍所有的裝甲師都配備有摩托化步兵單位。通常一個摩托營由兩到三個摩托連和一個營部連組成,二戰初期,東線的每個步兵師平均配有452輛摩托車輛(含摩托邊車),其組成大致如下:本部連17輛, 偵搜隊45輛,通訊營32輛,步兵團141輛,炮兵團40輛,戰車防禦營45輛,工兵營44輛,後勤部隊88輛。從1943到1944年間,步兵師開始越來越多的使用人員運輸車(Kubelwagen)和半履帶的Kettenkrads來取代摩托車,而這兩種車輛耐用性更好,用途更廣泛。因此步兵師配屬的摩托車輛被減少到168輛。除了陸軍,德國空軍也裝備了相當多的摩托車,特別是傘兵部隊,更是將摩托車作為重要代步工具,為他們空降後的快速機動提供了便利。



德軍將摩托車分為三類:350cc以下的稱為輕型摩托車,350-500cc之間的稱為中型摩托車,超過500cc的則為重型摩托車。


BMW公司生產的軍用摩托車主要有BMW R35、R12、R71和R75幾種,除了BMW R35為中型摩托車外,其餘均為重型摩托車,BMW R35配備14匹馬力單缸氣冷引擎,而其它幾種動力都在22到24匹馬力之間,配置水平對臥雙缸氣冷式引擎,排汽量750cc,具有四檔含倒擋變速箱。BMW系列摩托車中,以BMW R 75最為著名,該車自1941年至1944年生產,排量745cc,動力為26匹馬力雙缸氣冷引擎,四檔(含倒擋及加力檔)變速箱,軸傳動並可以驅動邊車車輪,附有可鎖式差速器,加高的消音器,組合式車架維修或是空投時可以拆解,最高時速可達95公里。前輪為機械鼓式煞車,後輪為油壓輔助鼓式煞車,伸縮套筒式前叉。武器有時是一挺MG 34機槍(安裝在邊車前方),有時則是用邊車搭載一門野戰迫擊炮。該車可能是德軍中使用最多的一款摩托車。總計有超過16000輛在各個前線使用,特別是在條件惡劣的北非戰場和俄羅斯東線戰場以良好的可靠性博得了官兵的喜愛。


BMW R75 的變速系統,前進7檔倒車2檔
BMW R75 的變速系統,前進7檔倒車2檔

Zündapp生產的主要型號為Zündapp KS600(W)和KS750兩種重型摩托車(大多數帶邊車),KS600自1937年至1941年間生產,總產量約為18000台。該車裝備597cc 28匹馬力引擎,四檔手動/腳動變速箱,車重205公斤。Zündapp KS750重型摩托車,是戰爭中德軍使用最廣泛的一款Zündapp摩托車,該車裝備26馬力頂置氣門750cc水平雙缸氣冷引擎,動力經由4檔變速箱(含倒檔及加力檔)傳遞到後輪和邊車車輪。該車從1941年開始生產,直到民國34年(1945)紐倫堡的Zündapp的製造廠被盟軍的空襲摧毀,在紐倫堡總共大約生產了18695輛。


無論在歐洲戰場、東線戰場抑或是北非戰場,你都可以看到德軍摩托車風馳電疾,這和它們的精心設計密不可分。例如,Zündapp KS750和BMW R75雖然是由先前的民用型摩托車演化而來,但都經過了全新的設計。特別是考慮到了嚴酷的戰鬥環境以及對保養的不便,這些摩托車在引擎底部加裝了防撞護甲以保護引擎。尤其是Zündapp KS601,它的輸出扭矩大得驚人,能夠拖曳相當大的負重,在軍隊中素有“綠色大象”之稱。和BMW R75一樣,Zündapp KS750也採用軸傳動方式,為了越野需要,其邊車車輪帶有動力,並且配備了倒檔,其檔位分為公路檔和加力檔,它還帶有可鎖定的差速器,並可以將動力的70%分配給後輪,30%供給邊車車輪。後輪和邊車車輪安裝了強有力的油壓煞車,能夠有效的制動它那420公斤的龐大身軀。



KS750還採用了世界聞名的 Zündapp 平行四連桿前叉,雖然複雜的車叉結構給保養造成了困難,但操縱性出眾。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爭論Zündapp的平行四邊形前叉和寶馬BMW R75使用的伸縮式套筒前叉兩種懸掛/避震裝置的優劣,根據大多數使用過它們的士兵反映,Zündapp還是略勝一籌。


KS750和BMW R75兩種摩托車的大多數零件都具有互換性,以便戰場零件的供應。兩車的堅固耐用,從結構上說是由於車架優良的強度,車架佈局突出了大樑的剛性,從轉向柱到後軸全部是鋼管組成的三角結構,特別是KS 750,外露的粗大簡潔的車架成了它最顯著的外部特徵,這種車架結構堅固有加,而R75的車架是組合式設計,在補給及維護上都比較方便。用今天的觀點來看,德國重型軍用摩托車展現了頗為不錯的人性化設計,為了照顧寒帶駕駛及乘客的需要,部分廢氣可以通過一個選用的錐形排放口噴向駕駛腳踏板位置,就像專為駕駛腳部設置的小暖氣,另外一根廢氣導管則能為控制車把的手提供加熱,邊車乘員也能受益,一根特設的加熱管從車體右側將廢氣引入到邊車內部前方,環繞一周後排出車外,這樣乘員也不會忍受凍腳之苦,不過這套暖氣設備由於廢氣會毒害駕駛在前線大多拆除不用;油箱的側面安裝了兩塊塑膠護膝,避免了駕駛膝蓋和金屬油箱的碰撞;除此以外,德軍的摩托部隊士兵還配備了專用風鏡和風衣,這種風衣十分適用,除了採用防水布料,風衣下擺還可以用鈕扣扣在腿上,儼然一件封閉的“連身服”,在泥濘環境和陰雨天氣時,能保證帶給士兵乾燥及舒適。


為了照顧寒帶駕駛及乘客的需要,部分廢氣可以通過一個選用的錐形排放口噴向駕駛員腳踏板位置,就像專為駕駛腳部設置的小暖氣
為了照顧寒帶駕駛及乘客的需要,部分廢氣可以通過一個選用的錐形排放口噴向駕駛員腳踏板位置,就像專為駕駛腳部設置的小暖氣

BMW R75 維修相當方便
BMW R75 維修相當方便

和寶馬以及純達普相比,NSU和DKW的摩托車產量較少,但DKW生產的 DKW NZ 350中型摩托車在也是二戰德國國防軍的重要裝備。其動力為一台11匹馬力346cc二行程氣冷引擎,最高時速90公里。引擎通過一具四檔手動變速箱和鏈條傳動後輪。該車為鋼製沖壓車架,含避震彈簧的梁式前叉,該車馬力適中,特別適合作為單獨使用,重量171公斤,加掛邊車後重量為310公斤。NSU摩托車則主要在30年代末期裝備德軍,從民國29年(1940)開始,NSU開始專門為德軍生產一種外形古怪的半履帶式摩托牽引車KETTENKRAD(NSU HK-101),這種車輛前半部分和摩托車別無二致,而後半部卻採用了交錯路輪和履帶式行走裝置,雖然它的外形不討人喜歡,但卻特別適合惡劣地貌的行軍,而且具有比一般摩托車更大的牽引力,德國人甚至在前線用它們來拖曳戰鬥機!該車一投入使用,立即在東線戰場和北非戰場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極受歡迎,僅在戰後其產量就達到了18000輛,不能不說是一個小小的異數。


軍用摩托車在德軍的作戰行動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每次進攻開始之前,德軍的摩托偵察分隊往往是整個進攻序列的先遣部隊,摩托車外形小於其它車輛,便於隱蔽,它搭載的機槍還賦予了它不錯的戰鬥性能,可以給己方步兵提供火力支援;此外,它還是德國通訊兵的重要裝備,除了在運動的各個作戰部隊之間傳達作戰命令,把無線電設備裝上車,它就成了一台通訊指揮車;在砲火紛飛的前線,它是快速救護和運送傷患的理想車輛;R75或是KS750重型軍用摩托車牽引力大,配上專用的JF8拖車,它就是彈藥/補給輸送車;如果必要,它還能夠充當牽引車,拖曳一些輕型火炮。


JF8拖車
JF8拖車

除了將摩托車用於遂行偵察、任務等任務,德軍往往還單獨將摩托車組成突擊部隊,最大編成為摩托營。1942年以前,德軍配屬摩托突擊部隊(Kradshutzen)的重型邊車上往往配置有武器,42年該部隊解散後,新成立的摩托偵查部隊(Aufklarungs Abteilung)使用的摩托車則幾乎全部配有武器。如同前面說過的,MG34機槍往往是首選,它的高射速再加上摩托車的機動靈活,對小股敵人步兵往往是可怕的威脅。為了安裝MG34,德軍在摩托邊車前方安裝了機槍支架,機槍採用彈鼓或是彈鏈式供彈,在邊車尾部的後備箱中還有專門設計的彈藥架,可以存放三箱200發MG34子彈,安裝在機槍支架上的MG34在行軍時會搖擺不定,帶來不便,為此邊車內側上方還設計了專用的機槍攜行托架,可以將MG34固定在上面。另外,考慮到MG34更換槍管的需要,在邊車內側還設有專門的裝具,可以攜行一只備用槍管。


德國軍用摩托車具有良好的續航力,除了設在邊車前方兩側以及駕駛員座位後方的儲物箱能夠攜帶必要的工具和零備件外,它們還可攜帶5升的備用汽油,邊車後方還帶有一只備胎,此外,邊車後備箱中還可存放專用的輪胎打氣筒和維修用千斤頂,這些周到的設計使得它們成為德軍官兵嚮往的運輸工具。


BMW R75 邊車
BMW R75 邊車

為BMW R75 和Zündapp KS750製造邊車的公司主要有三家,分別為Steib,Stoye和Royal。Steib邊車最容易辨認,因為邊車前部側面帶有醒目的公司標誌,Royal公司則在邊車乘員座位前方內側使用一組以字母“R”開頭的序號,無以上特徵的則是Stoye公司的產品。


德國陸軍使用的軍用摩托大多採用德國灰塗裝,空軍則為藍灰色,非洲軍團為沙哈拉米黃色,迷彩均是在前線官兵有時會根據需要自行塗裝,部隊番號標誌則習慣性的塗在邊車的正前方。



物極必反,德國軍用重型摩托車精良的製造工藝帶來了一個不可避免的惡果,就是製造成本奇高無比,BMW和ZUNDAPP摩托邊車的生產要求大量熟練技術工人,且製作複雜精密,再加上邊車,軸傳動機構以及驅動邊車車輪的橫軸傳動系統及嚴格的軍用規格需求,一番折騰下來,一台BMW R75或Zündapp KS750的成本居然相當於當時德國福斯汽車製造的人員運輸車(Kubelwagen)的兩倍!巨大的產量消耗了德國寶貴的戰爭資源,這也加速了第三帝國的滅亡。


在德軍的閃電戰中,軍用摩托車一直是行進在最前方的部隊,並且頻繁的出現在納粹戰時的文宣中,它們在戰爭中的出色表現刺激了盟軍軍用摩托的發展,特別是對於蘇聯紅軍,二戰中蘇聯紅軍對擄獲的德軍摩托車非常的喜愛,而德國的寶馬BMW R71更是成為了蘇聯軍用摩托車的始祖。史達林在戰爭爆發前他已經看到了德軍大量裝備的摩托車帶來的種種優勢,他迫切希望為蘇軍裝備這樣一種用途廣泛的軍用摩托車,他看中了當時德軍的寶馬 BMW R71,並授意有關部門向德國車商商談引進事宜,但當時正忙於入侵波蘭的希特勒無暇顧及此事,於是蘇聯人就通過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偷運了5輛BMW R71回國並加以仿製,命名為M72,這可能是二戰中蘇德雙方唯一使用的非擄獲的相同裝備。戰後,M72的製造技術被轉讓給蘇聯的盟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在蘇聯M72的基礎上仿製成功了孫輩的長江750軍用摩托車,M72以及長江750摩托車作為BMW R71的模仿者持續生產超過了半個世紀以上,它們部分保留了BMW R71的特徵,今天已經成了兵器收藏者中炙手可熱的追逐目標,售價高的驚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華民國國軍也曾經裝備過少量從德國進口的軍用摩托車,民國26年(1937)以前,國軍在南京方山籌建了“交輜學校戰車教導營”,民國26年(1937)四月,該教導營改編為陸軍裝甲兵團,團長 杜聿明。裝甲兵團下轄三個連,當時每個連都配有一個由12輛德國“純達普”(Zündapp亦譯為“春達浦”,可能為KS600或是更早的型號)兩輪、三輪摩托邊車車組成的偵查班,這些擔負偵察、搜索和聯絡任務的摩托部隊,配合裝甲兵團的德式戰車,在抗戰中發揮過不少的作用。


飛馳在中條山麓搜索殘敵的中華民國陸軍德造 BMW R12。羅傅梅,夏曉霞攝。 (資料來源: 《 中華(上海)— 民國廿九年(1940)第八十五期 》)
飛馳在中條山麓搜索殘敵的中華民國陸軍德造 BMW R12。羅傅梅,夏曉霞攝。 (資料來源: 《 中華(上海)— 民國廿九年(1940)第八十五期 》)

這些歷史機動物件儘管作為侵略工具,德國軍用摩托車還是不曾被歷史忘懷,它們出色的設計,不凡的性能,在摩托車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