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5A1司徒戰車,42系列凱迪拉克 V-8 5,670c.c. 1G 軍用引擎含自動變速箱
- P C
- 23小时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Cadillac V8 Flathead 1G Military Engines for M5A1 Stuart Tank, G103 Series, 346 cubic inch displacement(5670cc) - Model 44T24 - 42 Series with Hydra-matic Transmission
M5A1司徒戰車,42系列凱迪拉克 V-8 5,670c.c. 1G 軍用引擎含自動變速箱《Black Water Museum Collections | 黑水博物館館藏》







M5A1 司徒輕型戰車動力系統-黑水博物館籌備處
核心動力:凱迪拉克雙V8引擎的創新配置
M5A1司徒輕型戰車的動力心臟,是由兩具美國凱迪拉克(Cadillac)公司精心打造的42系列(Series 42)平頭(Flathead)V型8缸汽油引擎並聯驅動。這款專為軍事用途改良的引擎,在美國陸軍中的特定代號為「1G」,隸屬軍需供應目錄第七輯8-9,標準命名清單編號「G103」系列戰車裝備。
引擎的輝煌傳承:從豪華轎車的動力標竿到戰場的堅實心臟
凱迪拉克V8引擎的歷史可謂悠久且卓著。早在民國四年(主曆1915年),凱迪拉克便率先將V8引擎投入大規模生產,成為美國汽車工業的先驅之一。其後數十年間,凱迪拉克不斷精進其V8引擎技術。我們今日所見的這款346立方英寸(約5.7公升)平頭V8引擎,其設計的直系始祖最早於民國25年(主曆1936年)搭載於凱迪拉克 Series 60 車型上,隨即以其運轉平順、動力充沛且高度可靠的特性,在民用豪華車市場樹立了崇高聲譽,成為高性能與高品質的代名詞。
當民國二十年代末期至三十年代初期(約主曆1930年代末期至1940年代初期),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雲籠罩,美國軍備需求孔急。凱迪拉克成熟的346立方英寸平頭V8引擎,因其卓越的性能基礎與已驗證的耐用性,雀屏中選成為多款軍用車輛的動力來源。這不僅是對凱迪拉克工程實力的肯定,也反映了戰時工業動員下,將民用技術迅速轉化為軍事力量的時代背景。
源於民用,精於軍規:從轎車到戰車的蛻變
此款成功的軍用引擎,其設計基礎可追溯至當時廣受好評的凱迪拉克民用V8引擎。典型的民用版本具備諸如側面機油加注口、標準深度油底殼、特定的燃油泵型號,以及較少的外部配件安裝支架等特徵。
然而,為了應對戰場的嚴苛環境並裝入M5司徒戰車的車體,這些引擎需經過大幅度的軍事化改造。主要的調整包括:
油底殼與潤滑系統: 改用特殊設計的油底殼,以確保戰車在崎嶇地形或大角度傾斜時,引擎仍能獲得穩定潤滑;機油加注口位置亦可能調整。
配件與安裝座: 增設或修改配件(如發電機、起動馬達等)及其安裝座,以符合軍用規格及戰車引擎室空間配置。汽油泵等亦會更換為軍規品。
堅固性與防護: 針對軍事需求進行強化。
排氣與冷卻系統: 配合戰車設計,調整排氣歧管佈局,並確保冷卻系統在各種作戰條件下的效率。
這些改造使得來自於豪華轎車的引擎,蛻變為能驅動裝甲猛獸的可靠動力源。
引擎規格特點:
雙引擎佈局: 為確保戰場上的充沛動力與運作可靠度,M5A1採用了獨特的雙引擎並聯設計。
排氣量: 每具V8引擎擁有346立方英寸(約5,670c.c.)的排氣量。
動力輸出: 單具引擎約可輸出110匹馬力,兩具引擎協同運作下,總馬力達到約220匹,賦予司徒戰車優異的戰場運動能力。
冷卻系統: 採用強化後的水冷式設計,以維持引擎在高強度運作下的性能穩定。
傳動技術的革命:Hydramatic自動變速箱——現代自排的先驅
與這套強勁的雙引擎系統搭配的,是當時極為先進且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Hydramatic自動變速箱。Hydramatic於民國二十年代晚期(約主曆1930年代末期)研發成功,並自民國29年(主曆1940年)起率先搭載於民用轎車,是全球最早投入大規模生產、並取得商業成功的全自動變速箱之一,堪稱現代自動變速箱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與先驅。
其精密的液壓控制與行星齒輪組設計,提供了4個前進檔位及1個倒退檔位。在軍事應用上,Hydramatic的優勢尤為突出:
簡化駕駛訓練與操作: 大幅降低了戰車駕駛員的訓練難度與操作複雜性,在戰時能更快培養合格駕駛員。
提升作戰效能: 使得駕駛員在緊張的戰況下能更專注於戰場觀察與戰術機動,減少因頻繁換檔造成的分心與疲勞。
確保動力平順輸出: 有助於在崎嶇地形中維持更穩定的動力傳輸,提升車輛的越野能力與乘坐平穩性。
在M5A1司徒戰車上率先應用這項先進技術,不僅是其設計上的一大特色,也對後世自動變速箱的普及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歷史意義與修復挑戰:
凱迪拉克V8引擎與Hydramatic自動變速箱的成功結合,不僅為M5A1司徒輕型戰車提供了可靠的動力來源和卓越的機動性能,也充分展現了二戰時期美國在車輛工程與自動化技術的領先成就。這套動力系統確保了司徒戰車在全球各戰區都能有效執行其偵察、支援與快速突擊的關鍵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如同許多二戰時期的軍用裝備,凱迪拉克這些「G系列」軍用引擎(如1G/G103、3G、4G等)經歷了多次的設計調整與零件變更,以適應不同車輛(如M5A1司徒戰車、M24霞飛戰車、LVT兩棲登陸車等)的需求。因此,現今對於這些歷史引擎的修復與研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心力進行資料比對、零件尋找與考證。其缸體、汽缸蓋等關鍵部件的細微差異尤其繁多,且民用與軍用、早期與晚期零件的互換性極低;這些差異甚至顯見於冷卻系統的歧管等精密組件上,例如1G系列引擎的冷卻管路雖有側邊出水口,其位置卻與3G、4G及5G引擎有所不同,使得正確的零件匹配成為一大挑戰。每一具成功修復並運轉的引擎,都是對歷史保存與機械工藝的致敬。
Comentários